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写景类的散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作者向大家介绍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这篇课文非常契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祖国河山”。前面的课文《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富饶的西沙群岛》表现了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的美丽风光,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则给人们带来了北国的奇异景色和珍贵物产,让读者进一步领略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多彩多姿。《美丽的小兴安岭》历来颇受编者和读者的喜爱,以前曾入选多个教材版本,属于文质兼美的名篇,这篇课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呈现清晰的结构。它具备了写景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特点,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将小兴安岭的美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第1自然段概括叙述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多。第2至5自然段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把小兴安岭的美景一一写了出来,是文章的主干部分。第6自然段,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对全文做了总结,再次点明小兴安岭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首尾呼应,紧扣题目。全文就是围绕“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写的,蕴含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也为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提供了范例支撑。作者在第2至第5自然段描写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时,都以描写树木开头,和第1自然段中的“绿色的海洋”相照应,可以看出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精心和巧妙。
二是选取典型的景物。在第2至第5自然段中,四季景物特点分明:春天里嫩绿的叶子、融化的积雪、淙淙的小溪、可爱的小鹿,都富有生机;夏天里葱葱茏茏的树木、乳白色的浓雾、蓝蓝的天空、各色的野花,显得色彩斑斓;秋天里有飞舞的落叶、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诱人的蘑菇等,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里有躲藏洞中的紫貂和黑熊、机灵可爱的小松鼠,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作者选取这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四季各具特点的美丽画卷。
三是使用精当的词语。文章读起来富有美感,很大方面得益于用词的准确生动。如文中对春天树木的描写:“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一词写出了枝条生长得快速而有力,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勃勃生机。再如,写夏天的树木时用了“葱葱茏茏”“严严实实”和“封”等词语,把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中的“浸”字用得精妙,非常准确、传神,写出了被浓雾笼罩的整片森林宛如仙境一般的美。
四是运用形象的修辞。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句生动、形象,富有变化,极大地感染了读者。比如,“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小鹿的机灵可爱跃然纸上。再如,夏天强烈的阳光“像利剑一样”,比喻非常妥贴,写出了阳光的美丽与耀眼。
另外,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一幅是夏日林海烟雾缭绕、宛如仙境的照片,一幅是冬天森林白雪压枝、银装素裹的照片,分别对应课文的第3、5自然段。所配插图与课文情境融合,直观地呈现小兴安岭之美,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严严实实”“又松又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理由。
4.学习抓住季节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抓住季节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初读课文,清除阅读障碍
活动1:初识小兴安岭,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片。这些图片给你什么印象?(树多;一年四季风景各异,美不胜收。)你知道这是哪儿吗?
2.引出课题。板书“小兴安岭”,指导学生读准“兴”的读音。激趣:猜测一下,有“小”兴安岭,就会有——(大兴安岭)。
3.了解位置。课件出示地图: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210公里。
4.引发期待。图片展示了小兴安岭的美,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活动2:自主朗读课文,能够读通读顺
1.出示要求。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并读准生字词。
(2)试着标注长句中的停顿,朗读课文做到不结巴、不添字、不掉字。
(3)根据上下文、工具书或生活经验理解新词的意思,标注在词旁。
2.自主交流。
(1)提醒注意的字音。
前后鼻音:欣赏、映、浸、来临。
容易读错:树梢、膝盖、诱人。
多音字:涨满、宿舍、人参、没过膝盖。
(2)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词语的意思的。
重点关注:淙淙、葱葱茏茏。
(3)提醒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注意标点和句中的停顿,引导学生根据语意来停顿,可在句中停顿处用“/”标注,教师做好朗读示范,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赛读。
预设:
①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②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③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④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⑤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
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⑥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4)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的总体印象。
【思考:“书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通读顺是保底目标。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且课前都已开展预习,所以学生在上课前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带着“前阅读”“前理解”而来。在检验学生能否把文章读通读顺时,因受课堂短短40分钟的限制,不一定非要逐段朗读,逐段过关,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精准交流:哪个字读不准?哪句话读不顺?哪里有障碍,指导就到哪里。这样的朗读指导来自真实的学情,落实了以学定教的原则,效果非常好。】
模块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活动1:找出文章的中心段落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哪一自然段能对全文起到概括作用?(第6自然段)指名读。
2.关注结尾。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就是从“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这两方面介绍小兴安岭之美。
活动2:梳理文章的表达顺序
1.默读文章第2—5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你从这4个自然段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了吗?(按季节顺序来写)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板书。
一(1):树多。(总起)
二(2—5):四季的美景及丰富的物产。(分述)
三(6):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总结)
活动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你能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根据板书;根据中心段;根据题目……)
2.再次强调文章的结构与写作顺序:总——分——总的结构,按季节顺序来写。
【思考: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学习的重心由“识字写字”逐渐向“学文”转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基本训练点之一。如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特点。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抓住中心段,理清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后,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模块三:品读“树木”,体会表达效果
活动1:品读首段
1.默读,思考:这段文字都围绕什么来写?请抓住关键词语来说,别忽略标点哟。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数不清”,说明数量多。“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说明数量多,面积大。省略号说明树的种类有很多。)
3.关注省略号,出示其它种类的树木图片,体会种类繁多。
4.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活动2:汇集句子
1.请你找出第2—5自然段中描写树木的句子,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位置在每段句首)
2.集中出示句子,齐读。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2)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3)秋天,白桦树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4)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活动3:品味词语
1.你看,四个季节里,树各有特点。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圈画一下,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换词辨析:“抽出、封、飞舞”这3个动词能换成另外的词语吗?为什么?
①“抽出”不能换成“长出”,一是与后句用词重复,更关键的是,“抽出”一词写出了枝条生长得快速而有力,表现了小兴安岭春天的勃勃生机,而“长出”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②不能把“封”换成“盖”。“封”字与“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相照应,形象地表现了树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呈现出夏日树木旺盛的生命力,而“盖”字则指遮盖了表面一层。
③把“飞舞”换成“飘落”则不妥。“飞舞”不但能表现落叶随着秋风悠然飘落的情景,而且表达了一种欢快的心情。
(2)选择其中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验词语的表达效果。
(3)配乐朗读描写树木的四小段话。
【思考:在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时,发现第2—5自然段的构段特点,即段首都写了树木。随即引发探究活动:四季的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这对应了课标上“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学段要求,也是课后第2题的学习要求。主要采取换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深切领悟到遣词的准确、生动,朗读指导自然也落到了实处。】
模块四:学写生字,发现构字特点
活动1:分类观察字形
1.观察生字,指导归类。
(1)说说哪些是形声字?
(2)按照结构进行归类。
左右结构:脑、挡、视、线、坛、材、软、刮。
上下结构:袋、实、显。
半包围结构:库。
独体字:严。
2.根据结构,说出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中,除“刮”是左宽右窄外,其余都是左窄右宽。这类字由于左右两部分穿插争让,因此有的笔画在书写时发生了变化,需要注意。
活动2: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出示“袋、线、软”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笔画如何穿插。
(1)“袋”字中,“衣”的上部穿插在“代”的中间,所以“代”的斜勾写得平缓舒展,好为“衣”腾出空间。
(2)“线”右边部分的两横稍斜,撇要穿插到左边绞丝旁的下面,托稳整个字。
(3)“软”字中,“车”的后一横变为提,为“欠”的长撇让路。
2.书写练习。学生在书上描红1个,临写1个;教师巡视指导,不时提醒坐姿。
3.评价反馈。学生围绕书写要点互评,对有问题的字重新写1遍。
【思考: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对生字作整体观察,按照结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运用识字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既发现共性特征,又找出不同之处。学生不易发现或不够重视之处,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这样的指导才有实效。显然,字的争插穿让是学生书写的难点,这部分需要响鼓重锤,悉心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逐渐发现构字规律,提升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模块一:品读“春季”,发现特点
活动1:读词语,复习导入
1.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自由读。
积雪融化、汇成小溪、涨满春水。
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
落叶飞舞、酸甜可口、又香又脆。
没过膝盖、又肥又厚、又松又软。
2.横着读,你发现词语分组的方法了吗?(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按季节顺序齐读。
3.上节课我们集中品读了树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四季其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活动2:学习探究,批注留痕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把你喜欢的词句圈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学习提示:上节课我们如何感受“树木”之美?请抓住关键词句品味。
2.学生在书中做批注,小组内交流。
活动3:分享展示,教师点拨
1.除树外,描写的景物有积雪、溪水、小鹿。
2.品味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1)这个句子为什么写得这么生动?(“散步”和“欣赏”这两个词语用在了小鹿身上,把它当成人来写了,多么可爱,多么有趣!)
(2)谁能把这种可爱和有趣读出来?指名朗读。
(3)想象说话。“有的……有的……”,还有的小鹿在干什么呢?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 ,还有的 。
3.指导齐读这一段: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的勃勃生机。
【思考:这一活动模块中,教师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学习路径和方法:找出景物——品味词句——朗读达情,这是迁移了上节课感悟“树木”之美时的学法。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精准,能够取得突出的效果,也为后面的独立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架。】
模块二:品读“夏季”,迁移学法
活动1:半扶半放,提升学力
1.刚才我们领略了“春季”的美景,现在我想让大家自主品悟“夏季”美景的特点,你们会不会学?
2.学生讨论学法,困惑处教师给予点拨:我们在品读“树木”“春季”美景时是怎么做的?师生归纳学法:找出景物——品味词句——朗读达情。
3.学生自读,在书中做批注,小组内交流展示。
活动2:班内分享,师生助力
1.学生按照“找出景物——品味词句——朗读达情”的学法进行汇报。
2.分享对关键词句的品悟,教师及时点拨。
(1)换词对比。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①读一读,比较“浸”和“罩”哪个字用得好?
②点拨辨析:“浸”原指泡在液体里。本文指小兴安岭的雾从山谷升起来,把整个森林都包裹起来,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罩”是遮盖、扣住表层的意思。相比之下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显得十分确切。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轻轻地、柔柔地、慢慢地)
(2)体会表达。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①读一读,说一说把阳光比作“利剑”的好处。
②点拨辨析:夏天的早晨,整个森林还浸在大雾里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句中把阳光比作“利剑”,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强烈,和“穿过”相照应。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3.齐读这个自然段,想象夏季的奇异景色。
4.再次总结学法。
【思考:教师继续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上着力,启发学生梳理出学习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学习的难点还是集中在体会遣词及语句表达的妙处上,在他们处于“愤”“悱”之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想象,体会表达的准确和精妙。这一模块继续强化了学习路径和方法,为下一模块完全放手学生自学作了充分的准备。】
模块三:放手自学,自由表达
活动1:鼓励自学
1.按照“春季”“夏季”的学法,自主学习“秋季”“冬季”部分。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活动2:交流展示
1.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方法。
2.学生按季节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学生予以评价和补充。
3.品读“秋季”。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体会拟人的表达效果。点击句子: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①体会“献出”一词的妙处。拟人手法,表现出森林是主动把珍贵的野果、药材送给人们的。森林物产丰富,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②再换一个拟人词试一试。(捧出)
③拓展。小兴安岭的宝贝还多着呢,出示图片和资料:山林内有野生药材320多种,其中鹿茸、熊胆、麝香、五味子、党参等十分名贵。它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有松子、山核桃、山梨、猕猴桃等山野果30多种;有蘑菇、木耳、猴头菌、金针菜等20多种。
④读好这一句,读出森林的物产丰富和奉献美。
(2)齐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读“冬季”。
(1)词语比较,体会遣词的形象生动。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西北风呼呼地吹过树梢。
①观察“刮”右边的部首,想象风的猛烈及带给人的感受,而“吹”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②读出这种感受。
(2)体会拟人的表达效果。
①“只好”“散散步”“看看”这三个词用在黑熊、松鼠身上,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了,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
②齐读描写动物的句子,读出这种情趣。
【思考:在学生品读“春季”“夏季”的基础上,可完全放手让他们自主品读“秋季”“冬季”。学生经过前两大模块的学习,完全能够模仿和迁移学习路径及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出他们蕴含的学习潜力。这时教师的作用是及时把握学情,调整探究的方向和内容,在品味词句、朗读达情上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从而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模块四:回顾总结,拓展提升
活动1:品读结尾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体会小兴安岭的特点和价值。
2.拓展。你知道小兴安岭名字的来历吗?它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活动2:导游介绍
1.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练说,小组内交流。
3.小组推举学生展示。
4.师生评价。
评价标准:抓住要点来说;用词准确传神,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语言有鼓动性。
活动3:写法迁移
1.回顾写作方法。
抓住每个季节数种景物的特点来写;用词准确、传神,善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
2.出示“选做”作业。
(1)如果你能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就能把家乡季节的美呈现在大家面前。
(2)课后完成片段练习。
【思考:站在习作表达的角度来思考,本课关于小兴安岭四季景物的片段描写非常成功,一是抓住最能体现这个季节特点的数种景物来写,二是用词准确、传神,善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富有情趣。这种写作方法完全能够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中去,采用“读——说——写”的形式,循序渐进,前后贯通,教师做到精准施教,为学生的习作搭建好脚手架。】
(本文选自《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2018年审定的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第20课的内容。该篇课文先总的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具体位置、树多的特点,再分别从一年四季展开描写各个季节的特点,最后再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和宝库。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是一篇很适合上公开课的文章。
在这之前,我和往常一样,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来准备教案和课件。在另外两个班级磨课,修改不完善的地方。教案无可挑剔,课件精美可观。但我知道,我肯定上不好这一节课,因为我并没有走进这些文字,欣赏这些文字,沉浸在里面。我只是按部就班,熟悉套路,完成任务而已。
如果作为教师都不能被这些文字感染,那如何去带动孩子们呢?果不其然,当我正式上这一节课时,学生的参与度极低,毫无情感的波动,在自主学习环节,举手回答问题,能够给予老师反馈的同学更是寥寥可数。对于祖国的这种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也没有被激发出来。我尴尬地走完了全程,可以说,这是我这么久以来第一次这样上完一堂课。
课后我不单单很沮丧,内疚的情感成分占大多数。去年我主写了个课题,是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当时写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还十分自信,因为我的每次课堂,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很足。孩子们都能或多或少在课堂上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渗透。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不禁深思起来:在什么时候我已经丢掉了这个最宝贵的习惯呢?!哪怕把教材分析得再透,教案、课件做得再好,如果课上教师平铺直述,毫无情绪起伏。亦或者只是声音抑扬顿挫,没有得到情感升华,这对听课者,是一种枯燥的折磨。这是语文课堂的大忌。
所以结合所有听课老师们的意见,我写下了这篇教学反思。这让我铭记,这样的错误,不能延伸,要及时改正,不断总结,从失误中总结教学教法,或许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