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本次教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夏日”中的一首。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设计,谈谈教学后的感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因此,古诗教学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我结合本单元“走进田园”的特点,创设对诗游戏情境——游戏:对对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簿鸣蝉,忽然闭口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学过的古诗词,更让学生从中寻找这些古诗的相似之处,初步理解“田园诗”的特点。
二、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我主要从解诗题,知作者;多诵读,感诗味;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会积累,巧拓展几个环节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特别指导根据字义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
我们可以细心地发现到,很多古诗中都存在多音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舍”,在这首《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多音字更是有“兴”、“当”、“供”三字之多,面对古诗中的这些多音字,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读呢?以往总是老师教读或者是教师纠正,现在学生可能大多借助同步教材等辅导资料,正确读出字音,但是多音字为何要这样读呢?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有些一开始读错,即使教师怎么纠正读音,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在这方面显得格外坚持。究其原因,我觉得学生缺乏知识探索的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我决定好好利用针本课要教学的三个多音字,引导学生从多音字的不同字音入手,选择出正确读音。在解释课题时:我先提出“兴”该怎么读?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接着出示“兴”的两种不同读音及字义,然后引导学生“兴”怎样读,不是谁的声音高就听谁的,应该想一想在这首诗里的“兴”什么意思?适时指导学生看“杂兴”的注释,提醒学生看注释是理解诗文词句最重要的方法。最后将诗中的“杂兴”的意思与“兴”得两种字义对照,这样就可以根据字意选出正确读音。我想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一步步探究出来的答案,他们不仅会始终牢记,正确读音,更是从中获得了怎样在一定语境里正确认读多音字的方法。后面的两个多音字“当”、“供”的教学,我就引导学生按照相同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协作解疑,选择出多音字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三、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在诗歌文字不深奥的前提下,如何领略诗人描绘的意境呢?朱熹曾说过:“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逐层深入地吟诵,诗歌的意境就跃然于胸。于是,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不仅反复诵读,更是读出层次。
四、读中拓展,学以致用
我觉得,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我充分进行资源整合,采用一诗带多诗,用旧知引新知,最后课外拓展时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另两首: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蜒蛱蝶飞。
我先带领学生小结本节课所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到的方法,引导他们借助注释,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关键处词句给予适时点拨。这两首诗是我精心挑选的,比较浅显,富有童趣,孩子们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了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而且相互信息交流中巩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增加这节课信息量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更有厚度。
芜湖市峨桥中心小学蒋山分校 俞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