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文,经常会遇到“嘉佑”“靖康”“高祖”“世宗”“文忠”“文正”等表示年号、庙号、谥号的词语,然而,有不少同学却搞不清楚年号、庙号和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下面就对它们分别加以解说。
年号是封建皇帝为纪在位之年而建立的名号。在汉武帝以前,用甲子纪年,帝王都没有年号。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始建年号,称为“建元”。以后新皇帝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称为“改元”。自汉武帝建元到清宣统皇帝退位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皇帝都建有自己的年号。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往往多次改变年号,也叫“改元”。历史上改元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前后共建立了17个年号;其次是汉武帝,共建立了11个年号。明清两代实行一帝一元制,中途都不改元。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等。由于明清两代皇帝中途都不改元,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他们,例如可以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玄烨为康熙皇帝等。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皇帝们先后建立了600多个年号。皇帝们给自己建立年号往往选用吉利、祥瑞的字眼儿,如天、元、永、建、乾、德、光、熙、福、顺等,以应“天瑞”,并借此来显示政德。在这些字中,使用最多的要算“天”字和“建”字了,都使用了六十次以上;其次是“元”字,使用过五十多次,。
年号绝大多数是两个字的,如贞观、天宝、嘉佑、乾隆等;也有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东汉光武帝刘秀)、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唐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等;还有六个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李元昊)、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李秉常)。
年号是皇帝在位时自己建立的名号,而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议立追尊的名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汉代承其制,如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等。其后历代封建皇帝几乎都有庙号。各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第二个皇帝以下一般称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