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 桥》公开课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桥》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本单元是“小说”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本单元涉及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能够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无私无畏,沉着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英勇献身。从这位老支书身上,折射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死而后已。
作为一篇小说,本课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尤其是环境描写富有感染力,全文以洪水为线索,不断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特点,将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化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定格在读者心中。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形成阅读小说的策略。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雨、洪水、木桥等环境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情节上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9个生字,理解“咆哮”“呻吟”等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短句。
3.了解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关注情节、环境,品味语言,感受老支书的高风亮节。
4.练习用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初步感知“小说”
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小说单元。板书“小说”。
关于小说,有这样两句话,请同学来读一读。你对小说有了哪些了解?也可以结合你读过的小说谈一谈。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种提炼。虚构,使得小说一波三折、更多巧合和出人意料,更加吸引人去读。小说有三个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出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物,小说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何去理解人物形象呢?读一读导语: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桥》(板书)。你们初读这篇小说时,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或是感觉很独特的?
(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表达上谈谈初步体会,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想不到”、“独特”之处质疑。如:为什么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课文短句很多,甚至有好几处一句话就是一段?为什么要写环境,而且还写得很多,很生动……)
2.我们来细读《桥》。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同桌一人一段,你读我听,读得正确流利,给同伴点赞,有读错的地方,帮助同伴纠正。
反馈:你们读得如何?哪儿有错?正音。
三、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我们来梳理梳理故事情节。《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像一座故事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请四位同学把板书贴上,想想应该怎么贴。)这就是小说的情节,曲折跌宕,吸引我们去阅读。在这样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谁?老支书(板书)。
3.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结合情节说说看。(学生板书关键词)
四、结合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深入理解人物形象[content_hide]
1.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课文,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想一想,你们一定会对老支书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勾画关键词,做做旁注。
2.学生交流。先读出句子,找到关键词,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1)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镇定、沉稳。与“惊慌”“疯了”“你拥我挤”“跌跌撞撞”“乱哄哄”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人们的表现,对比着来理解)
读好“他像一座山”,五个字,如此简短,定格般的表达效果,读得沉稳、有力,让这场景深深刻画在我们心中。
(2)沙哑喊话。三句话。当前情况是——桥窄!(情况危急);怎么办——排成一队,不要挤!(镇定指挥);第三句——党员排在后面!(这是党员的职责,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喊出来的三句话,三个感叹号,危急、镇定、无私)
(3)冲、揪、吼,凶得像豹子:老汉的愤怒,不徇私情。这个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那为什么不在这儿就写“老汉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却要到最后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答初读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最初读到这儿时的疑惑以及读到结尾时的感受。老汉从“喊”到“冷冷地”再到“凶”,这些变化就是小说在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吸引读者赶紧往下读。结尾点明,意味深长,直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呀,老汉是多么的大公无私、高风亮节呀。这“意料之外”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指导朗读。读出“凶得像只豹子”,读好动作。
(4)吼、推、喊:此时,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了,又一个“吼”。此时的“吼”和前面的“吼”,蕴含的情感一样吗?(体会老汉的大爱,爱儿子,但更爱村民们。在生死危急关头,他选择了履行党支部书记的职责,把村民们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宁愿牺牲自己)
3.我们抓住了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到了这是一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临危不惧的老支书。我们还可以借助环境描写,进一步感受老支书的这种高大形象。
五、关注环境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1.在《桥》中,写到了雨、洪水、桥,这些都是环境。请你们画出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是怎样的环境?出示:
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当时的环境。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生勾画、思考。
2.交流。先读一读勾画的描写环境的句子,再说一说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1)像泼。像倒:雨水之大,之猛。小说开头就渲染了气氛,打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多么危急啊。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2)咆哮、狂奔、势不可当:四个短句,一句读得比一句快,一句读得比一句猛。
(3)跳舞: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洪水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是魔鬼的舞蹈,死亡之舞。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吗?找到,读出味道。
(4)狞笑、放肆地舔、爬上了:引导发现洪水是在变化着的,木桥也是在变化着的。读洪水,读出洪水越来越凶猛;读木桥,读出木桥越来越脆弱。
(5)木桥痛苦地呻吟:形势越来越危急,我们的心越来越揪着,越来越为老汉担心。
(6)整读课文:我们将人物的表现带入这些环境描写中读一读,读完后请你们说说,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如此细腻生动地描写雨、洪水和木桥,到底是为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好短句,读出节奏。
(洪水越来越肆虐,木桥越来越脆弱,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烘托出老汉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一定要关注环境。)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小伙子给洪水吞没了,老汉也给洪水吞没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指导读,读出我们此刻的心情。
(8)读好小说结局,读出短句表达的悲壮效果。
六、理解小说标题,铭记人物形象
1.在这篇小说中,指挥撤离时,写到老汉像一座山,镇定自若;揪出儿子时,写老汉凶得像豹子,不徇私情。此刻,老支书光荣牺牲了,在你心中,他像什么?
(引导关注小说标题,理解“桥”的意蕴)
小说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像老支书这样大公无私、镇定自若、高风亮节的党员干部,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岁月静好时,他们默默奉献;生死危急时,他们挺身而出。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爱戴、赞颂。
2.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在朗读中,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的万分危急及老支书的高大形象。(自己先练习朗读。指名读)
七、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小说有哪些了解?(想想有哪些关键词:虚构;情节、环境、人物)你们知道该如何读小说吗?(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出示学习思维导图)[/content_hide]
八、布置作业
1.如果请你描写一个环境,以烘托老支书的高大形象,或是表达我们对老支书的崇敬、思念之情,你会写吗?
出示小提示:雨、洪水、桥还可以再写吗?有没有新的环境可以写呢?我要选择能凸显人物形象的环境来描写。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进一步体会其作用,打开思路。)
2.布置课外阅读小说,进一步体会小说的特点及读小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