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字芩(qín)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公元 1744 年)中举,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 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 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省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孙洙能诗善文,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要点梳理【主要内容】《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016 年版)共选入唐代诗人 77 位,计 313 首诗,其中五言古诗 33 首,七言古诗 28 首,五言律诗 80 首,七言律诗 53 首,五言绝句 29 首,七言绝句 51 首,乐府 39 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该书分为 8 卷,入选诗歌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选本中所收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边塞行旅、宫闱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沉、隐逸山林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书中汇集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力图反映出不同作者各自的诗歌风貌。在这些作品中,能读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也能感受到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逸之风;有慷慨激昂的壮志,也有落寞黯然的愁肠,还有婉转低回的心曲。
【艺术特色】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诸体完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在唐诗的普及和流播过程中,历史唐诗选本难以胜数,其中流传最广、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唐诗三百首》。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1.唐诗数量适中,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代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 300 余首,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优点,成为流传最广的唐诗普及读本。
2. 突出重点,选取重点诗人的代表诗作。《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作突出盛唐和晚唐两个时期。盛唐时期突出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应物,晚唐时期则突出杜牧和李商隐。
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当中,编者又抓住他们所擅长的诗歌体裁,选取他们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从而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
3. 诗作题材多样,力求反映唐诗的整体风貌。无论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还是赠别怀远、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等,只要是经典诗歌便予以录入,全面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囊括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和各流派优秀的诗篇。
4. 有独特的编排体例。《唐诗三百首》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囊括了唐代诗歌的全部体裁。
这种先古体后律体、绝句的诗体安排,体现了唐代诗歌发展的历程。
【作品概述】
一、按诗歌题材分类
(一)
咏史诗
1. 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2. 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李商隐《贾生》。
3. 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如杜甫《蜀相》。
4. 借用历史典故讽喻当朝腐败的政治局面。如韩翃(hónɡ)《寒食》。
(二)
边塞诗
1. 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英勇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如王昌龄《从军行》。2. 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杜甫《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