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小学古诗教学异常活跃。各地纷纷召开报告会、研讨会、课堂教学观摩会;各家教育杂志也相继开辟专栏,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探讨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我有幸听了一些课,看了一些文章,觉得小学古诗教学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程度不同地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其具体表现是:
01
倾盆大雨式的题解
有些古诗反映的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简单地交待一下诗人的有关生平和历史情况,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但介绍只能是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介绍作者,一般说来,只要晓得学的这首诗作者是谁,是哪个时代的人就行了。有的教师不管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学参考资料上有多少,就给学生说多少,别号、官职、经历、文学主张、政治抱负,说了一大串。例如,有位教师讲《题西林壁》,他既讲了作者苏轼的生卒年月、政治思想,又讲了苏轼被贬谪、大赦的情况,既介绍了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又介绍了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三苏”著称于世的史实。教师说的倒振振有词,学生却有如在五里雾中。
02
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众所周知,问答法又称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本来一首古诗就是一幅色彩明朗、优美动人的图画,富于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教学时应当反复诵读,在读中探寻诗歌的艺术魅力,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领会诗歌的意义。结果教学时一问一答,破坏了诗的艺术性,割裂了诗的整体性。如一位教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是这样运用问答教学法的:
问:“故人西辞啥地方?”
答:“故人西辞黄鹤楼。”
问:“烟花几月下扬州?”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
如此问答,真是滑稽可笑。
03
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所谓串讲,就是朗读之后,依序逐字逐词逐句讲解,从理解每个字词句入手,达到理解全篇。串讲是古诗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能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满堂灌。一位教师教《题西林壁》,他作如此的串讲: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就是从正面看,侧,就是从侧面看。雄伟的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一座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指庐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识庐山真面目’,识,这里是看得清的意思。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当因为讲,身,指自身,此,是这的意思。只是因为自身就在这庐山中间,眼界受到了局限。最后两句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串讲,不如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专心琢磨:“为什么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庐山的形象会不一样呢?自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反而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观察其他事物也会有这种情况吗?举例说说看。”
04
文学鉴赏式的分析
小学古诗教学不排斥分析,但分析一定要深入浅出,适可而止,千万不能搞赏析。一位教者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讲虚实相生、相互映衬的诗歌创作艺术规律。他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借助‘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表现意境的范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的首两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实写出诗人此刻心情孤独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恋友之情。第三、四句却改变了写法,诗人感情的表达不再是直叙,而是避实就虚,由近及远,不言自己却言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他们今天登临时头上必定插上茱萸,一定会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不言自己忆兄弟,却言兄弟忆自己,立意更为新奇,取境更为巧妙。”如此鉴赏,小学生能接受得了吗?是的,形象思维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但是,硬让涉世未深、知识不多的小学生入情、达境、悟理真是难于上青天。
05
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在翻译古诗时,我们主张采用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即尽量保持诗的原意与原句结构,用口语表达出来。重点字落实,对号入座,力求准确、通顺。在这点上,不要怕人家说你咬文嚼字。就算是咬一点嚼一点,只要咬对了,嚼对了,总比昏昏然式的大糊涂教小糊涂好。一位教师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中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两句的翻译是这样的:“香炉峰顶彩云斑斓,一条瀑布像雪白的绸子飘拂在远处的崖壁上。”细心的读者看看,这样翻译,“日照”、“生紫烟”、“遥看”、“挂前川”,总共十个字,就都一下子全不见了,没有下落了。总共才翻译十四个字,竟然就有十个被翻译的字不翼而飞,而且还凭空增添了“彩云斑斓”、“飘拂在远处的崖壁上”,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难道“紫烟”就是“彩云斑斓”,“挂”就是“飘拂”、“前川”就是“远处的崖壁”吗?所以翻译必须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才好,切不可随心所欲,囫囵吞枣。当然,古诗的翻译,一定要在诗句的讲解以后进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
06
花样翻新式的表演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古诗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公开课,必须追求新奇,追求形式。于是挖空心思,想出不少花样来装点门面,掩饰那低劣的教学效果。譬如:有的用电子琴伴奏弹唱古诗,有的用竹板打节拍数念古诗,有的穿上古代服装表演古诗。我就看见过这样一堂公开课:在哀乐声中,由学生扮演的陆游躺在桌子上,用颤抖的声音吟诵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时,众学生一拥而上,扒在陆游身上大声喊道:“我们一定统一祖国,为您报仇!”这样的表演,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不伦不类。它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脱离实际,极端地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不仅白白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搞无效劳动,使教学任务落空,而且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会使学生养成追求虚荣,讲究表面,学习不认真,做事不实在的不良作风,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上述现象,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那就是当前小学古诗教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教学目标的误导,教学方法的错位和教学手段的滥用。这些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金属质感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