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同学们有的交寒假作业,有的交寒假作文,有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写作文。
比如,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作文主题就是“家乡的风俗”。
今天,就来说说这类作文主题 ,应该怎么办?
图片怎么解题:
关键词:分析作文题中的中心词和限定语,并理解写作要求,梳理思考路径。
图片何为风俗?
指的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习惯、礼仪等。它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传承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风俗包括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例如中国人吃饺子的习惯,过年放鞭炮的习俗。
图片家乡是指什么?
家乡,一般是指自己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地,广义上呢,也可以把自己长久居住过的有归属感的地方称之为家乡。那么家乡的风俗这个题目,如果你能够写家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风俗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的材料更能表现出你的家乡它独特的美和独特的文化韵味。
图片家乡的风俗:
图片普通版:写家乡的一种风俗。
图片高阶版:家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风俗,更能表现出你的家乡它独特的美和独特的文化韵味。
图片写作建议:
图片可以单写风俗活动中具体的一项,也可以描写一个风俗活动中一系列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图片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如果你的作文中只有通过查资料得来的风俗,或是从他人处了解来的风俗,缺乏亲身体验的描述,就很难写出真情实感,读起来可能会像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图片建议在自己亲身经历或是访谈或是资料的帮助下,尽可能的描述自己参加这项风俗活动。也可以结合其他人的体验,那么来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
图片梳理思路:
图片你的目标读者是谁?他可能想了解什么?
图片选择哪一地域的风俗来写。
图片选择哪一种风俗来写。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汪曾祺先生写的《故乡的元宵》,来看看汪先生眼中的元宵风俗是怎样的?能否给你提供一点写作的思路。
图片
不定时分享我的读书感悟,欢迎关注。❤️
01 【名家范文】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点评】
这样的开头,本身就是吸引人的开头,因为一般而言,我们在写作文,特别是写元宵节的开头时,常规路子,总是元宵节如何热闹。所以,汪先生这个开头值得学习的。打破人们对常规路子的认知,就是一种新的写法。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点评】
这一部分是具体对“不热闹”的解读,啥也没有的元宵,还能叫元宵?作者好奇心拉满。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点评】
这一部分写了一个特别的“送麒麟”,这种节目一般来说,写得不好,就俗套了,但是汪先生却,只写了“格炸炸”,这个印象就太深刻了,啥也不写,汪先生自己解释了,是状声词。拟声词一用,就全都有了声响了。妙不可言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点评】
写到这里,感觉一切都是为了晚上而备的,元宵晚上才有趣不是吗?所以,这前面的内容,保持了汪先生一贯的细细碎碎的写法,但是因为这个细碎细碎,你却从中尝到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细细碎碎的。
所以,要写好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写生活中的细细碎碎,但,并不是报流水帐。生活的活色真香,生活的有声有色,生活的多姿多彩,就出现在这样的细细碎碎中。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点评】
开始写元宵节的灯,元宵节的灯肯定是要仔细写的,汪先生笔下的灯与别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私以为,依然是细细碎碎,不在乎宏大叙事。
不信你看,各屋的灯都有了。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点评】
各屋的灯写好,接下来就是街上的灯。街上的灯叫走马灯。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点评】
走马灯,作者的印象是乾隆的走马灯并不走,然后就是小朋友喜欢的《西游记》,可见,作者在写走马灯的时候,是有所取舍的。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点评】
这一段直接写孩子的灯,为什么呢?因为过节,大人通常是没有兴趣的,对于过节的喜欢,永远只有孩子,所以,这里写小孩子的灯就合理了。所以,感觉这一段的文字充满了儿童的语气和视角。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点评】
这一段非常喜欢,像风俗画一样,写得依然是小孩子喜欢的神仙、三国的内容。“围屏”实在是好看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哧,——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点评】
然后就是放花,放灯笼。但是,作者却感觉到的是有一点薄薄的凄凉。这样的感受与开头交代元宵并不热闹,感觉上是对了。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点评】
过年的风俗,各地都不同,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本中,第一单元,分别给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以及马晨明的《藏戏》,同时,还录入了三篇古代诗歌,分别是《迢迢牵牛星》、《寒食》、《十五夜望月》,都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家乡的风俗”。
大家也可以学习学习。
02 【佳作欣赏】
融
在《说文解字》中“融”的本义为炊烟上升,而后合并在一起,融为一体,后引由为和谐、融通的意思。我认为用这个字来形客中国最贴切。中国是个多种文化融合、人民群众其乐融融的国家。单拿上海来说,就已足够体现出中国的“融”快速的发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这座城市宛若一粒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方。它闪耀的光芒吸引着无数精英齐聚一堂;它包容、吸纳了东西方的文化,融合了摩登和怀旧。上海的融会贯通体现在了建筑文化的多元。
黄浦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横卧在新旧世界的临界线上。黄浦江东岸,放眼望去是解次带比的高楼大厦,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现代建筑群争相媲美,形成了上海新地标。黄浦江西岸则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古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一面是摩登现代的钢筋水泥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连墙接栋,隐天蔽日,蔚为壮观;另一面是爱奥尼克式的柱子,细腻的雕刻、刚柔兼济的线条共同构成风格迥异,但整体格调统一的万国建筑群,古朴厚重,历久弥新。华灯初上,夜游浦江,两岸建筑在灯光的点缀下摇曳生姿,宛若徜徉在时光隧道,看历史与现代的交叠、东西文化的交融。
上海的融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其乐融融。火红的灯笼悬挂在大街小巷,鲜红的春联铺展在千家万户,刚出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一家老小围坐在桌前,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今年,我们一家邀请了隔壁的王奶奶一起过年。王奶奶的儿女远在异国他乡,没法在春节团聚。想到王奶奶一人在新春佳节形单影只,我就萌生了这个想法。王奶奶是上海本地人,她做了拿手的上海特色小吃–生,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汤汁裹着鲜美的肉馅,油香、葱香、芝麻香,一齐喷薄而出。妈妈炸的春卷,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清淡、细腻的白菜猪肉馅。看着这精致的模样,不禁肚中饶虫涌动,忙不选放入口中鲜美、香脆瞬间在舌尖绽放。外公精心调制的羊肉汤,汤白味鲜,撒上翠色的香菜再来点老家的镇江香醋香味扑鼻。一桌子各式各样的好菜,热气徐徐上升,正如这一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一样,和气融融。
上海是祖国的一个缩影。上海的“融”,彰显了祖国文化的融会贯通,人民的其乐融融。“融”体现了大国的兼容并包,融通和洽。我为生活在这样和谐、融合的国家而感到幸福与自豪。
【教师点评】
一个“融”字恰到好处地概括了中国的特点–多种文化融合,人民其乐融融。这是上海的特点,也是中国的特点。这个“融”,一字立骨,思路清晰,中心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