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基于《天净沙·秋思》这一课的文本特质,我把这一课定位为一个写作型文本。围绕“读写通融”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级层的言语实践活动:
活动一:朗读,明确基调
通过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这首小令的情感基调,与文本对话。
增加助读资料,明确时代背景及作者遭遇,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尝试与作者进行对话。
活动二:扩词,想象画面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补白,想象诗中的意象所呈现的画面,在与同伴们的对话中打开思路,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整合,编织故事
这个环节的活动,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及本课学习要求给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南。引导学生整理思路,展开想象,试着把自己代入情境,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在展示完学生生成的作品后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引领学生走出文本,领略博大精深的秋文化,去看见更辽阔的语文世界。
王国为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希望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自己的多重对话中打通读和写的壁垒,在个性化的表达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导课:
互动式谈话式:
一个词里的秋天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秋天,你会用哪一个词?
(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瓜果飘香、……)
一句诗里的秋天
(快速检索有关秋天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示一组诗句,帮助大家更快地进入秋天的意境。
一首曲里的秋天
(引入新课,元曲里的秋天是何滋味?)
活动一:朗读,明确基调
诗书不厌百回读,学生在这短短的28个字当中反复涵泳多走几个回合,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小令的情感基调,教师在此基础上生成板书。
伤春悲秋乃是诗家常事,可是写的如此断肠落魄,我们是否该关注一下他背后的故事呢?
补充助读资料: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代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面前,他们的骏马和弯刀缺少文化自信。因此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一个才子最大的悲哀就是怀才不遇,无处施展。这是马致远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
活动二:扩词,想象画面
学生分组活动给五组意象加修饰语,并想象画面,用诗意的语言描述。
学生生成:夕阳西下,一绺枯藤无精打采地缠着一棵干巴的老树,似乎在控诉这凛冽的秋风,两只乌鸦在向晚的暮色中昏昏欲睡……
鸟倦飞而知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漂泊的途中也会邂逅温馨。你看那玲珑别致的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多么清澈,多么欢快!岸边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狗叫,孩子们开心地玩闹。
默默地祝福你们,幸福的人家!我还得牵着瘦马,迎着烈烈西风,在这历经沧桑尘土飞扬的古道上去奔赴未知的前方。
残阳如血,苍山如海。
天地浩渺,何以为家?
活动三:整合,编织故事
方法指南:
1.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想象抒情主人公的外貌、神态、心理、动作……
3.把自己带进去抒发感情(假如你就是那个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漂泊天涯的大才子,你会作何感想呢?)
(学生根据提示自由创作,把这首28个字的小令改写成一篇短文。教师点评生成的作品,学生互评彼此的作品。)
小结:
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希望同学们能够沉潜文本,反复涵泳,写出你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也能够跳出文本,广泛阅读,看见更辽阔的语文世界。
推荐阅读:
刘禹锡《秋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比较“悲秋”与“乐秋”,感受博大精深的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