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汇总讲解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二、字词理解
(1)字词注释
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易:交换。
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弗:不。
说:通“悦”,高兴、愉快。
欲:想。
以:用,用作介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错意,在意。
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逆:违背。
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直:只,仅仅。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徒:裸露。跣:赤脚。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
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若:如果。
必:一定。怒:发怒,动词。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缟,白绢。素,白绸。
是:这样,代词。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
以:凭借。
存:幸存。
者:的原因。
徒:只。
以:因为。
(2)通假字
1、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白色)
3、 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 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仅仅)
5、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6、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3)一词多义
1、以:
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来)
⑵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⑶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⑷以君为长者(把)

2、徒:
⑴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⑵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3、夫:
⑴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⑵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4、怒:
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⑵怀怒未发(怒气)

5、使:
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6、而:
⑴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
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⑶长跪而谢之(连词,表修饰)

7、之:
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⑵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⑶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⑸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8、者:
⑴以君为长者(……的人)
⑵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9、然:
⑴虽然(这样)
⑵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10、虽:
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
⑵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11、于:
⑴受地于先王(从)
⑵仓鹰击于殿上(到)
⑶请广于君(给)

12、与:
⑴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⑵与臣而将四矣(加)

(4)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经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经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12、彗星袭月(古:扫过。今:袭击)

(5)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2、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3、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4、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5、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6、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7、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8、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三、文章理解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一、基础演练

  1. 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岂直五百里哉 B.故不错意也
    C.仓鹰击于殿上 D.为天下唱
    答案:A

2.划出下列句子节奏(每句划两处)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答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 今: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_
今:
(3)徒以有先生也
古: 今:
答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 交换 今: 容易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即使如此 今: 转折连词
(3)徒以有先生也
古: 只 今: 白白的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1—4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君逆寡人者
(2)长跪而谢之
(3)今日是也
(4)徒以有先生
答案:
(1)而君逆寡人者 违背
(2)长跪而谢之 道歉
(3)今日是也 这样
(4)徒以有先生 因为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C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案:
(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三、巩固提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______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
(3)秦王色挠 ___________
(4)长跪而谢之 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7.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8、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9.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案:
1.①“仓”同“苍”,青色。②道歉。
2.C
3.B
4.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5.略
6.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7.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8.略
9.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唐雎不辱使命》对比阅读选练
第一篇
(2021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立达中学·九年级3月月考试题)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④(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⑤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揕]用刀剑等刺。⑤[卒]“猝”,突然。
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1)荆轲顾笑武阳
①回头看 ②关心、照顾 ③反而、却


(2)秦王还柱而走
①返回 ②环绕 ③后退


(3)愿大王少假借之
①宽容 ②借 ③假如、假设


(4)使毕使于前
①竹简 ②全部 ③完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君为长者 B.以头抢地尔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答案】
1.① ② ① ③
2.B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
(2)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4.B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1)句意: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顾:回头看。
(2)句意:秦王绕着柱子跑。还:通“环”,绕。
(3)句意: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假:原谅,宽容。
(4)句意: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毕:完成。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而乃以手共搏之”,句意: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以:用。
A.句意: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以:介词,把。
B.句意:用头撞地罢了。以:介词,用,拿。
C.句意: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以:介词,凭借。
D.句意: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来。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怀:胸中,心中。休祲:吉凶。
(2)奉:两手捧着,捧送。发:打开。见:通“现”,显现。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乙文中的“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可知,其余臣子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故选B。
参考译文:
【甲】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第二篇
(2022秋·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天下缟素(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③及三晋分知氏( ) ④执问涂者( )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嗟 乎 士 为 知 己 者 死 女 为 悦 己 者 容(断两处)
7.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8.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9.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答案】
5.名作动,穿白色丧服 道歉 到,等到 拿,捉拿
6.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7.C
8.(1)平民发怒,也不过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那(他)是一位义士,我(以后)只要小心躲开他就罢了。
9.甲: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不辱使命。乙:豫让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
【分析】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2)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3)句意:等到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到,等到;
(4)句意:把粉刷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执:拿,捉拿。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嗟乎”为语气词,应在“嗟乎”后断一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来解释后文“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的行为;应在“士为知己者死”后断一处;
故断为: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7.例句句意:知伯死在赵襄子手里。于:介词,在;
A.句意: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于:介词,比;
B.句意: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介词,对、向;
C.句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于:介词,在;
D.句意: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于:介词,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布衣:平民;亦:也;冠:帽子;徒:裸露;跣:赤脚;抢:撞;尔:同“耳”,罢了;
(2)彼:代词,他;吾:我;谨:小心、谨慎;避:躲避;耳:罢了。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甲】文“秦王怫然怒”“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可知,在秦王发怒时,唐雎反问秦王是否知道平民百姓的愤怒;可见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根据【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知,唐雎让秦王明白何为“士之怒”,挺剑而起要与秦王对抗;可见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他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
根据【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可知,最后秦王向唐雎道歉,不再提“易安陵”之事,唐雎完成使命;可见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他不辱使命;
根据【乙】文“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可知,豫让得到知伯的重用,在知伯被赵襄子杀死后,豫让要替知伯报仇;可见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他知恩图报;
根据【乙】文“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可知,本文借赵襄子点明豫让刺杀自己的原因;可见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他忠诚守节;
根据【乙】文“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可知,豫让拿出匕首直言要杀赵襄子,无惧死亡;可见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他愿舍生取义。
【甲】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乙】译文:
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当初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不开心,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等到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知伯也被赵襄子杀死。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粉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粉刷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9199.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2月 20日
下一篇 2023年 12月 20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