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013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必背必默)

013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

 

1.

前言

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金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但如集诸磁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鲁迅

他“(吴敬梓) 所作的 《儒林外史》 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陈美林

 

2.

儒林是什么意思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3.

小说主题

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

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人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5.

科举考试的弊端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来士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在作者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商朽,不再能够洗拔真正的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如书中的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日中举,立刻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6.

鲁迅先生的定评

《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 ),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整得形神兼备人木三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7.

读书方法指导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人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左传·成公十四年》)的讽喻。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

 

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驷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多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联系现实深人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人思考。

 

卧闲草堂本评《儒林外史》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当代也有人评论说:“《儒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像小说里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必知道罢了。

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何至今仍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的联系之中当然,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讽刺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描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或许会感到隔阂,阅读时需要适当参阅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笔法,把握作品主旨。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名著阅读

【2024名著导读】八上007纪实作品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背内容

2023-11-27 21:24:31

名著阅读

【教学反思】趣读《论语》,趣在哪里

2023-12-9 14: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