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二、品味推敲,读懂家书的理味;
三、表演朗诵,读准家书的情味。
教学重点
课文诵读,名句内化。
教学难点
对“静”的文本含义的理解。
课型:
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老师的书房里悬挂了一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条幅,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我常常会凝望这几个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屏显)追根溯源,这八个字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中,经过诸葛亮的拓展和完善,出现在《诫子书》中,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2 ·解题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死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种家训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典籍,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教子的文化载体。家教的产生与传承,在中国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由名言引入,暗示《诫子书》的影响力。书房环境的营造和启功秀美的书法,增添导入的吸引力,于无意中进行美育教育。】
二、读出文言的韵味
(一)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后抽生朗读,并相机正音。如“夫” 字,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发议论或表示判断某事,读“ fú “
【设计意图:从不采用范读开始,而是采用学生自由朗读;不只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考量,更是学情调查,也更好地暴露出学生的认知障碍,形成认知冲突。】
(二)读出句读
古文原本是无标点的,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将课文的所有标点都去掉,你还会断句吗?来挑战自我,试试吧!
屏显:无标点课文。
1·学生尝试断句。
2·教师指导:寻找标志,如发语词“夫”,如语气词“也”。
屏显: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ú)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我们读“夫”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读“也” 的时候,要读得悠长一点,这样可以读出文言韵味。如果没有“夫”,没有“也”,就显得短促,也没有了家书的意味深长和文言的停顿勾连,这就是文言的韵味。
3.学生齐读无标点原文。
【设计意图:还古文原貌,更进一步促成认知冲突,形成自我挑战;同时也变相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这一活动不放在最开始,是考虑到毕竟是初一上学期学习古文,学生还没有多少基础,否则就不符合跳摘原理,难度过大,影响学生情绪。】
(三)读出韵昧
要读出古文的韵味,除了上面讲的要有停顿外,还要注意本文对称句多的特点。
屏显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1 .男生女生对读,体会对称之美。
2.预设:这些对称句的上下句结构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关,我们在朗读这些对称句的时候,上下句的停顿、节奏应该是相同的,要读出一种上下对称的感觉。
这些对称句不仅句式相同,而且还有很多反复的词,朗读要注意押韵的字和反复的词,这样可以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
3.《诫子书》是一篇美文,读起来停顿有致,韵味悠长。请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朗读,让文言文的感觉溢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本多用对偶句式,语言整饬、精练的特征,不做过多理论分析,重在感知,落脚在朗诵。】           三、读出训诫的理味
(一)读训诫的道理
有人评价说,《诫子书》短短86字,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是修身养性之则,实为千古之绝唱。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对儿子的期盼,浓缩在这86个字中。你从这封家信中,读懂了一位父亲怎样的叮咛和哪些做人的道理?
1.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
2·师适时追问、点拨、补充,注意梳理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完成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积累。如对“淫” 字的理解与积累,可以补充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即可理解“在富贵中不能放纵自己
3·重点敲打文中反复出现的“静”字。
〈1 )说文解字:板书繁体字“静”。左边“青’ 表示纯净;右边“争”,表示全力以赴,力争让自己保持内心纯净。面对今天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外界众多的诱惑,我们如何保持一颗“静”的心,去学习、去立志、去创业,对今天的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2)比较探究:思考“静”的不同
屏显: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点拨: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上是精神的宁静专一,是心灵的纯净专注。这样的静是静中寓动、以静求动、动静相辅。
(3)拓展小结。
屏显:周国平《心静是一种境界》节选。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小结:“静”的三层含义:治学之基,要不争名利;修身之本,要心平气和;明志之根,要宁静致远。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灵活相机处理好文意理解与名句剖析,落实字词与思想启迪的关系。在立体多维的课堂中,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也要认同作者讲迷的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本环节的后半部分是教学难点突破,“静”在一般时候理解为“动”的反面,与本文中的“静”是“宁静专一,纯净专注”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原有认知来错误理解,这种相异构想教学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 “静”的文本含义,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深邃思想。】          (二)读通文的条理
本文除了哲理深邃之外,文理也很清晰。那么,你能将本文分成三个小段吗?
1 ·学生自读讨论。
2.教师点拨:结构三分法,总分总,先开宗明义,总提要求;再正反论述,强调“静’ “志” “学”三者的关系;文末,反复叮咛要珍惜时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学生按上面的脉络层次背诵本文。
【设计意图:该环节梳理文章的说理脉略,有利于理解阐述的道理,也有利于回归文章整体,还便于学生背诵。】
四、读出家书的情味
(一)父对子情感殷殷
据史料记载,家书写作时,诸葛亮54岁,儿子诸葛瞻8岁。假如你是诸葛亮,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和感情来传达这份厚童的期待呢?仔细揣摩,可分小组演绎朗读。
1 ·学生小组内自由读、体验读,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享表演朗诵。
2,教师点拨。
(1)全文5句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预设:首句读来铿锵又慈爱,次句读出诚挚与劝诫,第三句读得严肃而郑,第四句读出告诫与警示,最末一句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慈怜有加。
(2)哪两组句子语气最深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两组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揣摩:双量否定,加强语气。(师范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读得意味深长。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量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量要性,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深沉告诫与无限期待。
(3)学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言意融合”是文言文教学的应然状态,但要力避人文教育的凌空虚,追求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是本环节的重要考量点。以表演诵读为形式,可以避免讲空洞,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体验;以否定句句式特点和朗读语气为抓手,在儆摸语言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实实在在指导学生体会抽象的感情。】
(二)子对父家风传承
1.这篇《诫子书》不仅是对儿子的嘱咐,也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前、后《出师表》”、《窿中对》中可以看出来。
屏显: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前出师表》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诸葛亮活了54岁,27岁前的诸葛亮在窿中静心研读、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准备阶段;后27年,积极人世、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人生的奉献阶段和理想的实现阶段。
2,因为有诸葛亮这样的长辈影响,因为有这样的优良家风,他的孩子诸葛瞻和他的孙子诸葛尚也成了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出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今天的绵竹。邓艾派人来劝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被诸葛瞻大骂,斩除使者,并与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3.补充:这篇《诫子书》成为诸葛家族的家训,也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这让我想起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句话。
屏显: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点拨: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前者是自然,后者是自由;前者是感性世界,后者是理性世界。
4·小结:读着这封家书,眼前浮现的是一位儒雅、智慧、影响千年的智者形象,耳畔回响的是智慧、理性谨严的谆谆教导。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诸葛亮的敬仰,对诸葛家训的追随,让《诫子书》在我们的教室回荡。
5·师生背诵《诫子书》。
6·作业:课外阅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设计意图:适当拓展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家书的作用,使课堂达到一个新高度。三味”读书法,层层推进,层层染,诵读此文,让语言和思想共同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言严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情感、情趣、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822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11月 15日
下一篇 2023年 11月 16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