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2.案例分析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见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如下: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后都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一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⑤【句首时间词】“今、顷之、久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顷、俄而、忽、忽然”等时间词,前面一般可断句。
⑥【居中连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2.案例分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常见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做主语其前断句,做宾语其后断句。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 。
特殊词语:“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其前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以其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2.案例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分析:句中动词有“期行、期、不至、舍去、乃至”,因此可区分出五个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省略主语或者是承前主语。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这些句式往往用虚词来达成,因而不少地方可以参考上文找虚词判断法。
2.案例分析
①表示判断:……者……也、 ……者也、 ……也(注意“者”“也”两词分开与不分开的情况)。
例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环滁皆山也。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奈(若,如)……何、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 其(何)……乎、安……哉(也)、岂……哉(邪)、何……为、况……乎
例句: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对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触类旁通断开几处的效果。
2.案例分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分析:这段文字之中,句式整齐,多运用四六句,穿插运用五字句,有序而灵动;多运用对偶、对比、手法。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一、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读)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析)
第三步:借助方法,巧妙断句。(断)
第四步:仔细推敲,检查修正。(查)
二、断句技巧
1.语法结构断句法
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遇到它们作主语,可考虑在其前面断开;遇到它们作宾语,常可在其后面断开。
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经常作谓语。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只留下后面的谓语,因此我们在断句时,可找出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怎么样,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2.虚词标志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1)句首语气词“盖、凡、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碰到感叹词“呜呼”、“嗟乎”、“噫”等,一般在其前后断开。
3.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白”“谓”为标志,一般在它们的后面都要断开。要注意两点:
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4.特殊句式断句法
- 判断句式:……者……也。
-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岂……哉等。
- 被动句式:为……所…… 、受……于……等。
- 固定句式: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5.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经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并常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文言断句。
三、巩固提升(选出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分值:3×16=48分)
1.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2.(韩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讴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4.(刘)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5.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袺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偹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6.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7.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8.会廷臣方争建储。(陈)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9.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10.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3.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4.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5.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6.(谢贞)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参考答案:
1-5:DCDCA
6-10:DBCBB
11-16:ADA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