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看,都与“生活回忆”“重要他人”有关,选编的四篇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前两篇是回忆性散文,后两篇是人物小传。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但在人物刻画上,这几篇文章又各具特色。其中《藤野先生》中刻画多起典型事件,双线并诉,《列夫.托尔斯泰》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回忆我的母亲》语言风格平实质朴,《美丽的颜色》中大量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及传主日记,均为后文单元核心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经典指导。
结合这些共同点及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写传记》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布置‘重要他人’人物主题馆”的任务。通过“搜集名人主题馆资料”学习选取典型物件和具体事例来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布置名人主题馆”学习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出人物平凡中的伟大和伟大中的平凡;通过“举办‘重要他人’人物主题馆”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本单元选材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要义。由从对课文中名人写普通人(老师,母亲)和名人写名人(偶像,母亲)的学习,到由自己动手写心目中的重要他人的实践。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生活体验;从对重要他人的布展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各课段之间层层递进,从样例展示、方法指导逐步过渡至自主创作,直到完成单元作品。
02
学习需要分析
居里夫人
一、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以写人为主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写作手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的传记作品中选取一篇,为同学讲解其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的情感,以及对应的写作手法。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87位学生)
(1)人物形象:约83%的学生能够从人物事件中讲解人物形象,但无法从人物身份、穿着、与作者关系、人物评价等方面分析其人物特点;
(2)蕴含情感:约60%的学生对情感的概括比较单一,无法分析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
(3)写作手法:约72%的学生无法对文本的写作手法或脉络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约85%的学生无法关注从语言表达中分析写作手法。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传记文学阅读积累,能够关注到传记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但仅停留在表层的事件梳理与表层形象概括上,无法细致深入地多角度剖析人物形象,体味蕴含的情感及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具体情况如下:72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3%)能够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但无法细致深入解析人物特点,细挖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矛盾的性格;52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60%)无法分析出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3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72%)无法对文本的写作手法或脉络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7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85%)无法从语言层面分析写作手法。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数量的传记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但是对传记文学作品阅读赏析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因此人物形象塑造、作品丰富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写作手法并借鉴进行创作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03
学习目标
藤野先生
一、语言目标
1.初读四篇文章,从人物身份、穿着、与作者关系、人物评价等方面提取主要人物的特点,体悟作者对所记之人的情感;
2.罗列人物所用物件、人物所在场景、对作者影响最深刻的事件等,梳理并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角度和方法。
二、思维目标
1.从物件、塑像、色调、场景等方面分析四篇文章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训练学生分析和想象能力;
2.学习选择平常生活小事表现平凡中的伟大和紧扣人物身份凸显伟大中的平凡的手法,迁移运用尝试写一篇小传,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
三、价值目标
在“‘重要他人’人物主题馆”策划活动中,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对身边重要他人的布展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加深情感连接。
核心任务:为身边的重要他人写小传。
04
教学实施
居里夫人
▻▻▻
第一课段
搜集名人主题馆资料
核心任务:了解人物基本信息,概括典型事件,填写主题馆陈列表。
一、学习任务
1.初读四篇课文,并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人物基本信息;
2.理清全文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3.分析典型事件,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并据此选择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主题馆陈列物,填写陈列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八下第二单元四篇课文;
2.有关藤野先生、朱德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居里夫人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四、知识学习:
1.回忆性散文
当我们把回忆和散文放在一起考察时,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散文品类都与回忆挂钩牵连。就其可能性和充分性而言,回忆仅与记述、抒情散文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作者也就是叙述者所经历的事与人,以及由这些事和人产生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的两种情感。
2.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五、完成任务
1.通读《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有关藤野先生、朱德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居里夫人的基本信息(可从人物身份、与作者关系、人物评价等角度入手),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加深了解;
3.理清全文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4.分析典型事件,概括人物形象,并据此选择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主题馆陈列物,依照示例设计陈列表。
“藤野先生馆”陈列表(示例)
典型事件 | 人物品格 | 对应陈列物 |
初见藤野先生 | 不拘小节 | 藤野先生领结歪斜的课本插图 |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 有红笔添改痕迹的讲义 |
纠正解剖图 | 治学严谨 | 一幅正确的解剖图,一幅血管被移动过的解剖图 |
关心解剖实习 | 真挚诚恳 | 实验器材,及正在做实验的鲁迅画像 |
匿名信事件 | 正直无私 | “你改悔罢”的匿名信写着“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的黑板,“漏”字画个圈 |
…… | …… | …… |
六、学习评价
在藤野先生、朱德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居里夫人中,选择一位让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并结合典型事件,说说TA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
第二课段
布置名人主题馆
核心任务:再次阅读四篇文章,并查找相关资料,结合人物的特征和情感,从安排场景风格(背景、人物肖像、音乐、色调)、自助语音导游、宣传册文本等角度策划布置名人主题馆。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给人物馆配上陈列词或自助语音导游,同时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人物的特征和情感,从背景、人物肖像、音乐、色调等角度出发设计主题馆的场景风格;
2.学习如何选用平凡小事来展现人物伟大的手法,并紧扣人物身份凸显其伟大中的平凡,迁移运用给场馆写一篇小传作为宣传册文本。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习资源:
1.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
2.有关藤野先生、朱德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居里夫人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四、完成任务
活动1:分析文章中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给第一课段中选出的展览物件配上陈列词或自助语音导游。
要求:可以直接引用或者改写文章原句,学习并模仿其刻画人物细节的手法。比如通过对典型语言或重要行为的记录来展现人物的独特气质、工作态度和人生追求等。
“居里夫人馆”部分语音导游词(示例)
人物特征: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慕名利只爱真理,在工作环境极为严酷的情况下提炼出了“镭”。
人物情感:对实验结果“镭”的珍惜和爱护。
物件及陈设方式:放进极小玻璃瓶里散发着蓝色光芒的“镭”(仿制),被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者紧靠墙的桌子上,墙的背景是居里夫妇相依望向“镭”的剪影,居里夫人要更前倾一些,比埃尔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灯光要昏暗,以衬托“镭”的蓝色荧光。
导游词:“看啊……看啊!它的颜色多美啊!”为寻找它沥尽心血的居里夫人此刻如同一小时前望向躺在睡床上的孩子一般,身体前倾,眼神慈爱,热切地望着散发着蓝色荧光的来源。夫妇二人如同孩子一般,用人类的眼睛第一次望向这一神妙世界的奇观,望向“镭”,望向他们的“镭”,“镭”终于在一个残破的棚屋里被发现的“镭”!
陈列词:纯净的镭是银白色的,居里夫妇于1902年提取出的是氯化镭,氯化镭是白色固体,其中的镭会产生射线,使装它的玻璃容器产生蓝色荧光。
活动2:结合人物的特征和情感,从背景、人物肖像、音乐、色调等角度设计主题馆的场景风格。
要求:通过分析文章以及查找资料,来揣摩人物特征和情感,借此来统筹整个场馆的布局,同时抓取人物的主特征来确定场馆的命名。
“列夫·托尔斯泰”馆布局
(示例)
人物特征:出身贵族,身份高贵,热情好客,睿智理性,拥有一双能看透一切本质的眼睛,同时也因此无法在人间收获幸福,晚年离恨而逝。
人物情感:晚年的他憎恶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对现实失望,甚至绝望而悲悯。
条目 | 布局 | 设计理由 |
背景 | 一个简朴的乳白色背景墙,堆放大量的书籍以及一些名人肖像画。 | 伯爵托尔斯泰经常会在家里的客厅会见访客,而中年以后,他的房屋更显简朴,这些设计来自于他生活了60年的庄园。 |
音乐 | 柴可夫斯基交响乐 | 柴可夫斯基是与列夫托尔斯泰同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80~90年代在沙皇专制高压政策下的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苦闷心理,恰如晚年出走,无法在人间收获幸福的文豪托尔斯泰,而同时他也与列夫托尔斯泰有过交往,受到后者的赞赏,能领悟到他音乐中承载的人民的苦难。 |
色调 | 乳白色的墙面,比较昏暗的色调,可以配有一些墨绿的橡树影。 | 这也是模拟了中年后列夫托尔斯泰的寓所,朴素而普通。 |
命名 | 天眼 | 茨威格的文中着重刻画了托尔斯泰的犀利眼睛,展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其看透一切本质进而缺少幸福的悲悯,恰如王国维的“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伟大而又艰辛。 |
活动3:学习如何选用平凡小事来展现人物伟大的手法,并紧扣人物身份凸显其伟大中的平凡,迁移运用给人物写一篇小传作为宣传册文本。
要求:可以通过剪贴法摘录文章原句,同时结合查找的资料来原创,凸显人物平凡与伟大的双重性。
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结合原文
以及查找的资料)
伟大之处:有着一双能看透一切的眼睛,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摘自原文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还试图解放农民,办学校,自力更生,想要去改变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腐朽现象……
——外部资料
平凡之处:长相丑陋而平凡,是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大众脸,与俄罗斯大众同呼吸共命运。逃脱不了人世间的愁苦,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
——摘自原文
发现自己与世界的诸多矛盾无法解决后,晚年力求过简朴的生活,最后出走离去,孤独地病死在小车站里,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外部资料
宣传册文本:
天眼——列夫托尔斯泰
他,有着一双惊才绝艳的眼睛,含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如黑豹,似钢刀,若枪弹,犀利,锃亮,击中要害,入木三分,无法遮掩。
又能如妇人流泪,星辰闪耀,阴云密布,幽谷莫测,X射线般的冷酷锐利,儿童般的赤子好奇。揭露一切微不足道的细节,探照广袤无垠的宇宙。(这部分配上作者的名著图片和精彩选段)
他,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 、哲学家,一个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一个能看透一切真相的智者,一个用笔写尽人世无常的伟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如椽大笔,力透纸背。(这部分可配上作者的名著图片和精彩选段)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侏儒。生就多毛的脸庞,长满疯狂的长髯和胡须,仿佛一个粗制滥造的小屋,藏着粗糙凹陷的脸颊和厚厚的嘴唇。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直至晚年,白色的大胡子才使他显出几分慈祥可敬,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配上肖像画和照片)
正如他长着的那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他把自己藏在了俄罗斯的宫殿、酒肆、学校、军营、乡村、马车、府邸之中,试图解放农民,办学校,自己耕种劳作,为被压迫者写诉告,和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却发现自己终究无力反抗,无法改变,甚至无法自救,也无法在红尘中找到自己的真正幸福。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革命、斗争、反抗,直至晚年离家出走,却因为肺病死在一个小小的车站里,像人世间所有因病走向终点的老人,无力而无助。最后,他被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彩云易散,霁月难逢”。红颜终白骨,英雄亦凡人。
……
五、活动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评估组员的设计,从严谨性、审美性、创新性三个角度评出最优设计。
▻▻▻
第三课段
“他们”主题微展览
核心任务:通过第一、二课段的综合学习,自主完成人物小传,并在班级为身边的重要他人策划微展览。
一、学习任务
1.通过填写人物推荐表,积累传主素材,挑选关键事件;
2.通过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写作方法凸显人物情感,把握人物个性,完成小传;
3.通过课段评价量表,合作完成作品自评、他评,根据评价修改作品,完成展览;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学习资源
1.八下第二单元四篇课文。
2.有关藤野先生、朱德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居里夫人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四、完成任务
1.根据推荐表,选择候选人;
(1)自主选择身边人物,根据要求填写推荐表。
“他们”班级微展览人物推荐表 | ||||
姓名 | 性别 | |||
性格 | 展示物品 | |||
人物经历 | ||||
人物肖像 | ||||
特色言行 | ||||
典型事件 | 平凡小事 | 不凡之处 | ||
(2)根据学习评价表,在小组内开展自荐表/推荐表互评,从场景、语言、肖像、事件、言行五个角度分别对自荐表/推荐表进行评价,若符合单项,可获得1颗星;若全部符合,则获得5颗星,可以成为“他们”微主题展览候选人。
评价维度 | 具体要求 | 评价等级 | 备注 |
场景设置 | 1.陈列物件选择能够代表传主核心品质,贴合人物身份及经历的物品;2.场景设置需要符合传主身份特征; | 符合评价维度则可得一星 | |
语言表达 | 1.内容真实自然,无虚假、故意夸张、造作之嫌;2.表述准确具体,不模棱两可,泛泛而谈; | ||
肖像刻画 | 1.语言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及画面感;2.如果作画,需抓住人物面部主要特征; | ||
事件选择 | 1.选择真实准确的事件,挖掘其中的不凡之处;2.事件能反映人物性格,体现内在精神或品质; | ||
特色言行 | 1.与典型事件、人物性格相符;2.言行恰当反映出传主特征。 |
2.根据候选人材料,合理选材,开始创作小传;
(1)参考补充内容(附件3),了解人物基本信息;
(2)从表格中选取1-3件典型事件,展现传主核心品格;
(3)运用至少三处细节描写,细致刻画人物;
(4)合理使用夸张、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
(5)写出传主的总结性评价;
(6)合理补充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7)引用传主原话(日记、微博、朋友圈)表现传记的真实性;
附件3: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选自老舍《著者略历》)
刘康华小传
刘康华,无字无号,年逾不惑,清癯憨痴。生于衡阳,童年无忧。田园山川,天真嬉戏。父母宠爱,温馨常伴。六龄入学,风雨无阻,田埂小道,欣然来往。纯朴乖顺,不违师长,学业尚佳,心清如水。乡村闭塞,偶得连环画,读之以为至乐。志学之年,离乡入城,自惭形秽,老实勤奋。入学师范,始知“六艺”,学高身正,奉为圭臬。毕业分配,教书为业,乡县市省,相继历练。
爱校园之清雅,喜弟子之灵秀。授业以诚,恨不倾囊呕心;待生以爱,求能推心置腹。学生夸赞,以为至高荣誉;家长鼓励,视同稀世珍宝。湘江东西,朝来暮往,披星戴月,劳而无怨。天性笨拙呆滞,不通人情世故,甘为小卒,胸无大志,与世无争,痴气渐浓。偷闲读书,好之乐之。尚友古人,感仁义而流涕;吟咏诗赋,品雅韵而情怡。
喜散步游园、看电影、听音乐、听聊天、访展馆、赏名人旧迹,有时沉醉一晌,乐而忘忧。
事功已摒奢望,但求无愧于心,痴守三尺讲台,惟愿桃李芬芳。
(一名普通语文老师的自传)
3.取长补短,“小传”升级。
(1)将作品随机编号,以小组为单位,由另外两组的同学随机评价,学生就小传中的困惑、否定、怀疑处进行质询,根据学习评价表打出分数;
评价量表 | ||||||
序号 | 写作支架 | 赋分 | 学生自评 | 同伴评 | 老师评 | 总分 |
1 | 包含人物基本信息 | 一星 | ||||
2 | 描写传主外貌(例如:身材、脸部特征、经常的携带物……),给人真实感。 | 一星 | 总体得分为8颗星,根据量表打分 | |||
3 | 事件选择合理,体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之处 | 一星 | ||||
4 | 抓住传主最具特点的动作、声音或其他方面展开描写,增强传记的真实感 | 一星 | ||||
5 | 引用传主原话(日记、微博、朋友圈)表现传记真实性 | 一星 | ||||
6 | 发挥想象,用细节写出传主的日常生活,至少三处 | 一星 | ||||
7 | 写一句对传主总结性的评价 | 一星 | ||||
8 | 其他创新性突出传主特点 | 一星 |
(2)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的问题作出准确、得体的回应,并向他人解说写作成果,能够依据反馈意见进行两处以上的修改;
(3)结合自评分、教师评分,评选出班级最佳作品和小组最佳作品,获得最优展位。
4.展览开幕,分区展示
(1)教师致开幕辞,正式开幕;
(2)展览综合得分最高的小传,摆放相关物件(如传主照片)等,设计解说词,打造风云人物展区;
(3)将所有同学的作品集结成册,供班级同学翻阅,打造青春人物展区;
(4)发表观后感,展览结束。
五、学习评价
1.根据展览中的表现,从最佳设计,最为情深,最棒解说,最富创意等角度进行评分与投票,选出优良者,去评估学生们的参与度、迁移力、想象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2.请简述展览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位人物,并说出原因。(400字以上)
05
单元整体评价
母亲形象
一、单元设计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看,都与“生活记忆”“重要他人”有关,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前两篇是回忆性散文,后两篇是人物小传。
结合这些共同点及本单元写作训练《学写传记》的要求,整体设计了“布置‘重要他人’人物主题馆”的任务,单元核心任务是学写小传。第一课段通过“搜集名人主题馆资料”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或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二课段通过“布置名人主题馆”学习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来介绍人物的手法和人物的细节刻画;第三课段通过“举办‘他们’主题馆”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本单元选材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写作重点,完成小传及展览。各课段之间层层递进,从样例展示、方法指导逐步过渡至自主创作、风采展示,直至完成单元核心任务。
本单元从四篇课文中提炼出“生活回忆”与“重要他人”两个关键词,并围绕其以布置重要他人人物展览和撰写人物小传为核心任务,展开了一场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同时针对各个阶段有以下几点需要格外注意。
(一)由“文”化“物”,从纸上生发三维世界
第一个任务“搜集名人主题馆资料”属于初阶任务,看似只是简单地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物件或事件,但也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把这些文字描述变成实体,并为后文中的人物展览馆做好基础的“物料准备”,同时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课文进行了细细梳理,缄默式地习得这些作者选取哪些事件或物件,如何去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多维的回忆中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搭建丰富的支架,提前将文字变换为图片,甚至于实体,比如以实物或者绘画的方式,在第一阶段给学生们呈现布置展览的趣意,想来能愈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跨学科学习下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阶段“布置名人主题馆”,是整个活动中最中间也是最为主体的活动之一,因为它的成功会直接决定第三阶段也是最后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一部分是一个更为立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与语文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就是我们所提取出来的撰写导游词、宣传册、给场馆命名布局等活动。
事实上,我们更期待这一阶段可以跨学科教学,而它也确实如此,语文、历史、音乐、美术、数学等专业都该囊括其中。毕竟一场好的名人展览,本身就涉及到空间美学、资料真实、文字典雅、布局得体、装饰新颖、回应观众期待等多个维度。我们在此刻,就是要把总体设计与相关文字的处理在纸上完成,这也直接对应了我们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所以老师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及时引导,不能任由学生太过自由偏颇地开展活动,去过度重视场馆的美学设计而忽略了我们的文字魅力。当然外在的美学设计也是调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沟通交流与团结合作,领导力、协作力等也在其中得以培养与实践。
(三)直面内心,寻求共鸣——心理上的安抚与激励
“举办‘他们’主题馆”是最后的活动,也是我们最后的非纸质学生任务呈现的结果。而这一阶段的难度会更胜于前面两个阶段,除了必然的总体布局与实物呈现外。让每个孩子直面自己的内心,并外在呈现出来,本身就有一种反省、觉悟、教化的意义。这个重要他人可能会是自己的父母、师长、亲友,或者名人偶像。如果是普通人,会存在完全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在恐惧;如果是名人偶像,又会存在过度讨好观众寻求更多共鸣的虚假陈述与心理妥协。
因此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或许心理上的安抚与激励更为重要,以免学生们因即将到来的观众评判的恐惧而“打倒”。对于普通人,要引导学生们真实呈现其真善美,对于名人,更要得体自然,有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而非一味的明星娱乐偶像。至于最后的展览,评判学生的参与度,完成度和他们的新颖度、受欢迎度等一样重要。毕竟,我们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反思、倾诉、表达个体追求的权益与可能。
二、测试反馈
(一)必做题
郁达夫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传记文学,是一种艺术的作品,要点并不在事实的详尽记载,如科学之类;也不在示人以好例恶例,而成为道德的教条。近人的了解此意,而使传记文学更发展得活泼,带起历史传奇小说的色彩来的。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来写,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请从本单元任选一篇文章,结合具体内容,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阐释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二)选做题
1.阅读《寂寞的茨威格《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比较其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异同,重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用下面的句式展示学习、研究的成果。
我原来以为,他是一个______的人(抑),直到______事情的发生,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其实他是一个______的人(扬)。
2. 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师长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等。比较阅读这三篇文章,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看看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来源:微信公众号向浩与文)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