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社会,唱歌弹奏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那些曾一度火爆的《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其实也是一个歌迷,也是一个音乐迷,他对音乐的喜爱和沉醉,非常值得来说一说。
孔子教给学生的内容包括了“五经”、“六艺””,“五经”和“六艺”都包括了“乐”,前一个主要是理论部分,后一个主要是实操部分,也就是说孔子要求学生不仅要懂音乐的知识,还要能演奏弹唱。而孔子本人,也是非常喜爱音乐,并且有高超的音乐才能。
《论语》中有一则是这样写的:“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是说,孔子这一天哭了,就不唱歌了。换句话说,只要那一天不哭,孔子就一定会唱歌。可见,唱歌已经成为了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唱歌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极好表达方式,会唱歌的人,往往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孔子便是这样的。
《论语》中还写道:“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大意是他听人唱歌好听,必定要请他再唱一遍,自己再和一遍,多么可爱的老头啊,他痴迷于美好的歌声,听到别人唱得好听,自己一定要学一遍,跟人和一遍,通过这样一唱一和,人与人也建立了更加美好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快乐是有生长性的。
《论语》中还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韶》是舜帝时代一首美妙的音乐,孔子在齐国听了这首乐曲,非常沉醉,甚至沉醉到很长时间不知道肉的味道,这种精神上的享受确实难以被外人所体会。
孔子能够从音乐中得到那么深的快乐,跟他极高的音乐天赋是有关系的。孔子曾师从师襄子练琴,不久就弹得一首好曲,并且能那首曲子推断出作者就是周文王,师襄子大惊,因为那首曲子正是“文王操”。孔子学琴不仅满足于技巧,更能深切地体会乐曲中蕴含的意境和思想,进而深深沉醉,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有门槛的,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思想追求的人,难以触及这种快乐。我们现在的生活里有交响乐曲,但这是一种小众音乐,一场交响音乐会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五六个小时,有些人听了一下子睡着了,但有些人能从头到尾听得如痴如醉,因为他们有相关的鉴赏能力,而且我觉得他们应该也善于联想,能够从曲子里联想到具体的人、事、物,联想到世界与人生,就像孔子一样,从一首《文王操》里听出了深邃的情感、博大的胸襟。
所以音乐给孔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孔子在陈蔡时,被陈国、蔡国派兵围困,粮食绝尽,七天没有粮食,仅靠一种野菜根进食,这是一种很大的精神折磨,但孔子在这期间依旧讲学、弹琴……被士兵围困,粮食吃尽,性命堪忧,他的弟子子路因此对他们的人生追求产生了深刻怀疑,但孔子从容不迫,除了因为他内心有信仰,音乐也使他在困境中更加有力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生坐在一起谈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曾皙所说的最符合孔子的心意。曾皙说了什么呢?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所描述的场景是这样的:暮春时节,穿着春衫。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这样的场景多么的轻松快乐和美,这也是孔子所向往的,他向往一种安定和平的生活,他也更希望百姓们过上这样的日子,在灿烂的阳光下,外出郊游,唱歌回家,在这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再平常不过,但它的实现又是来之不易啊。岁月平和、歌声常伴,这样的生活状态放到我们整个跌宕起伏、动乱不断的人类历史中,其实是多么珍贵啊。
所以,当我在听梁冬访谈音乐人龚琳娜的时候,听到龚琳娜如何沉醉于音乐中,如何用她的歌声吸引了一匹马、一朵花、一棵树的时候,我感受到是一种深深的喜悦和感动。尽管我不懂音乐,但是那份快乐是可以共享的,就如同我们听孔子感叹听音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就知道这份快乐如此充分,人间如此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