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磨课纪实及点评

一、原始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神话故事出自哪一本书吗?

明确:《山海经》

 2.这些故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有一个人小时候也特别想看到《山海经》,他是——鲁迅。今天就来学习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在“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加一个动词。

阿长买回《山海经》。

2.这部分内容在课文第几小节?       

19——29节。

3.齐读19——29节,思考: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详);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略);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略);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这本书给我的影响(详)。

突出文中的一句话“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这不得不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戏谑中满是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敬仰之情。突出了善良的阿长对我无私的爱。

(三)整体感知《山海经》是一部书,老师变形一下:把书名号改为引号,请你在“阿长”和“山海经”之间加一个动词。 1.方言中“山海经”有侃大山、聊天的意思,这里的“山海经”指有趣的故事,文中有有趣的故事吗?

       阿长常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2.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14——17节:旁白、鲁迅、阿长。大家来想想这个动词。3.阿长戏说“山海经”。阿长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这里可以用“戏说”,因为这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至少很有趣。也突出了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从此我对于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阿长絮说“山海经”。“絮说”,絮絮叨叨地说,阿长教我很多的规矩和道理,过年拿压岁钱、说吉祥话、吃福橘等,这么多繁文缛节,表达了阿长对平安生活的祈求、对幸福生活这些看似迷信的做法,其实透着浓浓的民俗味和乡土味,阿长绘声绘色的故事就像一幅幅民风名俗的画卷,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再次挑战一下自己:请在“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再加一个动词?

1.这里的“山海经”是比喻义,比喻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经历。文中的谁有这样的经历?阿长。所以可以填写哪个动词? 活像、好像。 阿长活像“山海经”。

2.莫名其妙的名称;切切察察的说话习惯;摆成“大”字睡觉的生活习惯……阿长本身就是一个有趣故事的主角,是一部活的“山海经”,就像一部《山海经》一样包罗万象。

(五)鲁迅对阿长又是怎样的情感呢?

不大佩服——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怀念、愧疚、同情、感激、祝愿。

阿长这样一个丰富的人,我对她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真实、多彩的童年生活。

(六)鲁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

《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有三篇:《藤野先生》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和敬仰;《范爱农》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和伤感;《阿长与山海经》是为了表达对陪伴、温暖他的底层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感激。

《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以人名命名,而《阿长与山海经》却没有用《阿长》,一方面目不识丁的阿长买来了一部儿童眼里无所不包的书《山海经》,另一方面阿长的丰富与《山海经》的包罗万象相契合。

(七)再读文章最后一句,体会其中的深意。

    仁厚博大的地母般的阿长,在黑暗如夜的封建社会,温暖了我的心灵,滋养了我丰富的灵魂,点亮了我的文学之路,开启了我的想象之门,像一部奇趣的《山海经》,成为鲁迅生命里30年难以忘怀的人物,也成为文学长廊里一个说着“三哼经”、摆着“大”字睡相的、有点粗鄙却有博爱的鲜活形象。

(八)作业:1.阅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2.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阿长”:他们为我们洗衣、做饭,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他们为我们讲道理、定规矩,毫无保留地教育我们;他们为我们讲故事、说人生,时时刻刻影响和启迪我们。请你去观察他们、感受他们、珍惜他们,并写一写你们之间的故事。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阿长买《山海经》

阿长讲“山海经”

    阿长像“山海经”

二、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神话故事出自哪一本书吗?

学生齐声回答:《山海经》。

教师:《山海经》里的这些故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有一个人小时候也特别想看到《山海经》,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就来学习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在“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加一个动词。

学生:阿长买《山海经》。

教师:这部分内容在课文第几小节?

学生:在文中的19到29小节。

教师:请大家齐读19——29节,思考: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学生1: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我对《山海经》的渴慕;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这本书给我的影响。

学生2:其中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详写;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略写;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略写;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这本书给我的影响,详写。

学生3:主要是为了:突出文中的一句话“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这不得不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

教师:戏谑中满是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敬仰之情。突出了善良的阿长对我无私的爱。教师:《山海经》是一部书,老师变形一下:把书名号改为引号。请你在“阿长”和“山海经”之间加一个动词。学生沉默。

教师提示:方言中“山海经”有侃大山、聊天的意思,这里的“山海经”指有趣的故事,文中有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有的。阿长常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

教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14——17节:旁白、鲁迅、阿长。大家来想想这个动词。学生1:阿长戏说“山海经”。阿长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这里可以用“戏说”,因为这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至少很有趣。也突出了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从此我对于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学生2:阿长絮说“山海经”。“絮说”,絮絮叨叨地说,阿长教我很多的规矩和道理,过年拿压岁钱、说吉祥话、吃福橘等,这么多繁文缛节,表达了阿长对平安生活的祈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表现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小结:这些看似迷信的做法,其实透着浓浓的民俗味和乡土味,阿长绘声绘色的故事就像一幅幅民风名俗的画卷,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师:再次挑战一下自己:请在“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再加一个动词?

学生再次沉默。

教师提示:这里的“山海经”是比喻义,比喻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经历。文中的谁有这样的经历?

学生1::阿长。

教师:所以可以填写哪个动词?

学生2:好像。阿长好像“山海经”。

教师小结:莫名其妙的名称;切切察察的说话习惯;摆成“大”字睡觉的生活习惯……阿长本身就是一个有趣故事的主角,是一部活的“山海经”,就像一部《山海经》一样包罗万象。

教师:下面我们来理一理:鲁迅对阿长是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不大佩服——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怀念、愧疚、同情、感激、祝愿。

教师:阿长这样一个丰富的人,我对她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真实、多彩的童年生活。

教师: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一下:鲁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

学生1:主要是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突出阿长的性格特点。

学生2:主要表达鲁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同情、祝愿之情的。

教师:你们认为阿长可以代表哪一类人?

学生1:劳动人民。

学生2:下层人民。

教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它们连起来说一遍。

学生3:《阿长与山海经》是为了表达对陪伴、温暖他的底层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感激。

教师小结:《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有三篇:《藤野先生》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和敬仰;《范爱农》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和伤感;《阿长与山海经》是为了表达对陪伴、温暖他的底层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感激。

教师:《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以人名命名,而《阿长与山海经》却没有用《阿长》,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样更能突出阿长的特点,更能表达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师小结:说得很好,老师再补充一下:一方面目不识丁的阿长买来了一部儿童眼里无所不包的书《山海经》,另一方面阿长的丰富与《山海经》的包罗万象相契合。

教师:齐读文章最后一句,体会其中的深意。

学生: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再次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怀念、感激、愧疚、祝愿之情。

教师小结:仁厚博大的地母般的阿长,在黑暗如夜的封建社会,温暖了我的心灵,滋养了我丰富的灵魂,点亮了我的文学之路,开启了我的想象之门,像一部奇趣的《山海经》,成为鲁迅生命里30年难以忘怀的人物,也成为文学长廊里一个说着“三哼经”、摆着“大”字睡相的、有点粗鄙却有博爱之心的鲜活形象。

教师:最后,请大家阅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另外,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阿长”:他们为我们洗衣、做饭,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他们为我们讲道理、定规矩,毫无保留地教育我们;他们为我们讲故事、说人生,时时刻刻影响和启迪我们。请你去观察他们、感受他们、珍惜他们,并写一写你们之间的故事。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三、评课环节

(一)学员评课

张年老师: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涉及到阿长的称谓有好几种:我的保姆、长妈妈、阿长,而这篇课文却选择了“阿长”,这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可以从阿长的称谓入手来解读文章,从而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也许这样更符合逻辑。

杨步红老师: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阿长买《山海经》,阿长讲“山海经”,阿长像“山海经”,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看文章的话,文章重点反掉了。“阿长买《山海经》”应该是文章的重点,一般应该放在后面重点讨论。然而本堂课却一开始就拿出来,没有进行仔细的研读和品位,这样显得有些草率和可惜。

徐宝林老师:阿长讲“山海经”,故事本身荒诞不经,阿长却很严肃地讲述,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调侃她的愚昧;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是突出了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阿长可笑、可爱的性格。关于这一点,老师的解读还不准确、不到位。关于文中涉及的民风民俗,讲得太多,作者写作之时也许并未有此意。老师过多的讲解反而有点走样了。

刘风光老师:本堂课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但可以对文本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朗读,从而探究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文中两个“敬意”,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更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许志文老师:文中阿长和山海经的三重含义别具匠心,但其中可填的动词有很多,不是唯一,甚至还可以将阿长买山海经部分,再想象扩充填词,如:问、寻、找、买、放……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更能将文本读细、读通。

…… 

(二)黄厚江老师主评

1.关于文本:

《阿长与山海经》出自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是“名著导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个篇目,属于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课文是很有代表性的,是初中教材中较难的课文之一,也是“名著导读”中的一个板块。本堂课鲁老师是把它作为一篇阅读课来看待的,也是可以的。但整本书的阅读对于我们也非常重要,更能体现自己的思考。

2.关于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

课堂的评价有很多维度,有很多种方法。一般的课堂评价,应该特别关注三个主要维度:第一,文本。要从内容、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发现文本中该教和可教的东西,要教什么要明确,对学生理解文章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第二,课堂。课堂环节的安排要合理,要体现学习的价值,体现教学的价值。从内容和方法的角度,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从教和学的角度,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第三,教学。学生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学到了什么?

3.点评鲁凤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

从文本的角度讲,本堂课文本处理不够清晰,文本解读存在问题。其实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很清晰的,这一点一定要和学生明确。比如:第一部分从哪里到哪里,第二部分从哪里到哪里?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清晰。再比如,文中的哪些语言是值得品析的,尽量从文本中发现多少该教的,可教的。

从课堂的角度来讲,本堂课有用心的课堂结构,抓住标题牵动本文的教学,很可取的。抓住了本文一个很重要的点,从题目带动文本的理解。但有两个问题处理的不是很好,显得很吃力,共生点用的不是很好,价值也没有体现出来。从刑天导入课堂,我不是很主张,有点绕,作用也不是很大,为教而学,用起来很不自然。刑天是个神奇的人物,和阿长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共生之处。课堂的三层理解中,阿长买《山海经》,还可以理解;阿长讲“山海经”,学生理解很难;最后一点,阿长像“山海经”,更是牵强,学生完全想不出来。课堂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教,而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还有一点,最后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解决的问题,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由恨到敬,值得推敲。恐怕不是恨,很牵强,对本文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理解得不是很准确。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和鲁迅的很多散文一样,更多得是愧疚、是敬重,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尊敬。课堂最后提到,生活中有过很多像阿长这样的人,和本文的关系不是太大。

4.黄老师关于这篇文章的解读:

可以有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从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来解读文本。

从文中最后两小节可以读出,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有怀念、自责、愧疚、赞美、敬重等等。

教学活动一:文章最后一节,“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请在“魂灵”前加一个定语,她的             的魂灵,可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可填写的词语有:善良、卑微、淳朴、不幸、伟大……

教学活动二:文章最后一节,“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改为“             ,愿把她的魂灵永安在你的怀里。”

第二,从标题入手来解读文本。

①本文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改为《阿长买<山海经>》,行不行?

 不行。前面18节与此无关;后面也没有写具体如何买,所以不恰当。

②《阿长买<山海经>》与《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是什么关系?

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改变了我对阿长的态度;集中而具体的体现了阿长对我的爱。

③在我心中,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阿长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对阿长的感情怎样?

四、教案优化 

《阿长与山海经》优化教案

文本解读:

    《朝花夕拾》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共三篇,这是其中一篇,另外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二者,同是写人,文题也不同,《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而本篇却不是以《阿长》为题?三者,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阿长放在题目中呢?又与《山海经》放在一起为题,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细读课文,我发现鲁迅称阿长,其实已远没有了憎恶之意。成年后回忆,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长妈妈的怀念,是对长妈妈无限的敬意与感激之情。从文章所叙的事件中,我感受到的是阿长对童年鲁迅的发自内心的关爱。无论是繁琐的礼仪,抑或是讲长毛的故事,还是买《山海经》,都是对童年鲁迅的满满的关心。只是因为知识的缺陷,有时我们读来阿长是那样的粗俗,是那样的可笑,是那样的愚昧,但这样的阿长才是真实的,她以她的方式(我姑且称之为“阿长式”)关心一个孩子,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是那样的真诚。

创意说明:从标题入手解读文本,理清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活动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文章是什么?(《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有关阿长的哪几件事情?

    明确:阿长名字的由来;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阿长摆成“大”字的睡相:阿长给我讲各种规矩;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三)探讨文章的题目:

1.这篇叙事性散文的主要人物是阿长,文章为什么不像《范爱农》、《藤野先生》这样,以《阿长》为题呢?

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最能突出阿长的形象,也最能表现阿长对我的爱。

2.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在“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加一个动词。    

     阿长买《山海经》。

3.这部分内容在课文第几小节?       19——29节。

4.齐读19——29节,思考: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详);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略);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略);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这本书给我的影响(详)。

突出文中的一句话“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这不得不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戏谑中满是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敬仰之情。突出了善良的阿长对我无私的爱。

5.那么,本文的题目改为《阿长买山海经》,行不行?

    不行。前面18节与此无关;后面也没有写具体如何买《山海经》,所以不恰当。

6.《阿长买山海经》与《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是什么关系?

    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改变了我对阿长的态度;集中而具体的体现了阿长对我的爱。

    从全文的内容来看,还是《阿长买山海经》为题较好。

(四)分析阿长的形象:

    从全文内容来看,在我心中,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阿长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的劳动人民,从阿长名字的由来可以看出。

阿长是一个好事的人,从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可以看出。(仔细朗读本部分,可以适当模仿其动作。)

阿长是一个不拘小节、有些粗俗的人,从她摆成“大”字的睡相可以看出。

阿长是一个渴求平安、幸福的人,从文中6到11节可以看出。

阿长是一个粗俗又可爱的人,从文中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

阿长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可以看出。

阿长,善良、真实、淳朴、勤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

(五)体会作者情感:

    阿长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讨厌——不耐烦——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起来——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同情、愧疚、感激、祝愿。

阿长这样一个丰富的人,我对她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真实、多彩的童年生活。

(六)鲁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

《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有三篇:《藤野先生》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怀念和敬仰;《范爱农》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和伤感;《阿长与山海经》是为了表达对陪伴、温暖他的底层劳动妇女的怀念和感激。

 《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以人名命名,而《阿长与山海经》却没有用《阿长》,一方面目不识丁的阿长买来了一部儿童眼里无所不包的书《山海经》,另一方面阿长的丰富与《山海经》的包罗万象相契合。

(七)再读文章最后一句,体会其中的深意。

    仁厚博大的地母般的阿长,在黑暗如夜的封建社会,温暖了我的心灵,滋养了我丰富的灵魂,点亮了我的文学之路,开启了我的想象之门,像一部奇趣的《山海经》,成为鲁迅生命里30年难以忘怀的人物,也成为文学长廊里一个说着“三哼经”、摆着“大”字睡相的、有点粗鄙却有博爱的鲜活形象。

(八)作业:

     阅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阿长买《山海经》

五、再教感言

 从共生点出发

聆听了黄老师的指导后,我重新梳理了这篇课文,并且用新的思路再上了一次。这次上课,我就根据黄老师的建议,选择了从标题入手来解读文本,突出本文的重点内容——阿长买山海经,着重理清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按照黄老师的建议大致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一、根据课文内容,概括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 

这个问题一抛出之后,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本文的主要内容,阿长买《山海经》。显然问题的给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好上手,也为下面文本的理解提供了好的条件。由此,我想到以后的教学在问题的提出上自己是要好好研究的。怎样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去研究,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二、如果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不行”,说理由的时候就开始慢下来了。很显然,他们开始埋头读课文了。于是有学生发现,文章前面的18个小节与“阿长买《山海经》”无关,文章后面也没有具体写阿长如何买《山海经》。显然,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不符合文章内容。这个问题带着学生进入了文本,理解了文本。

三、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朝理解作者情感方向走,进一步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山海经》改变了我对阿长的态度,我对阿长的情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首先还是去读文本,但更多的是思考。

四、在我心中,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就将全文的内容都连贯起来了,需要学生一件一件的理,阿长的形象也就在梳理的过程中,变得鲜明、具体、真实、鲜活。这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

五、阿长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是是一个课堂小结,以此收束全文教学。这样,学生对本文就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我对阿长情感的变化也可以作为本文的一条暗线,明线与暗线的交织,构成了一篇丰富多彩的文章,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一片真实深厚的情感。

总的来说,比起我自己原来的教学,这节按照黄老师的指导后的课,思路更清晰了,重点更明确了,教学更顺畅了,老师更从容了,学生更明白了。当然,更多的是学生能在一堂课上获得更多的更广的更深的发展。教学内容不纠缠,不重叠,不漫无目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有角度、有层次、有目的。

当然,由于我本身的能力局限,授课过程中还有一些小的问题处理起来不够自然,不够合理。我会在以后跟随黄老师的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从共生点出发,争取把每一堂语文课备好,上好。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373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3月 7日
下一篇 2023年 3月 7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