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四章《诗经》第四习题及答案

《诗经》第四

内容要点梳理

由来: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发展历程:①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②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頁”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 ,“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赋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兴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小序》是毛氏两人所作。及至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同步练习

填空

1.诗的源头是_____。歌谣可分为______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______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2.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_____,也叫______。

3.有了文字以后,大概是_____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4.春秋时的太师们保存下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做________。

5.“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志”关联着______或______。

6.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当时都从诗篇里______,即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________,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7.到了_____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孔子就按着_____的办法,用《诗》来讨论______的道理。

8.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_____》之一,《_____》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_______而言。

9.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______》和______(人名)《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________。

10.《诗序》有《大序》和《小序》。《______》是总论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11.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______》,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

12.《大序》只解释了______。说风是_____、____的意思,_______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_______作用解释的。

13.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_______。

【答案】

一、填空

1.歌谣 徒歌 乐歌

2. 重叠 复沓

3.乐工

4.“《诗》三百”

5.政治 教化

6.断章取义 政治的暗示

7.孔子 借用 做学问做人

8.《六经》 《庄子》 教化

9.《诗传》 郑玄 断句取义

10.《大序》

11.《诗谱》

12.风雅颂 风化(感化)、讽刺 雅 教化

13.兴

14.完成表格。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 制,好像锉平,好 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14.①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②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5.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前四章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图片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见是:_________。

15.小明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

文文 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6.(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2)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3)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答案】

16.诗经 重章叠句  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二)

【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7.(1)【文段一】中的“他”是         (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
(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答案】

17.(1)孔子 毛传
(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

(三)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8.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19.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0.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21.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

18.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

19.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20.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21.①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诗的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等,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②孔子时代,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解释那些诗篇。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要精益求精。③“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诗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六经,后《乐》失传,始称五经,所以《诗经》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

三、拓展探究(语文命题研究公众号汇编)

(一)

[甲]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乙]

无衣

《诗经·唐风》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旁注:有学者认为乙诗作者可能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可惜早亡,他看着衣物自然感慨万千。

【注释】①七:虚指,言衣之多。②吉:美,好。③燠(yù):暖热,温暖。

22.长兴小组调查发现,安吉县名源自《诗经·唐风》。请阅读甲、乙两诗和旁注,填写下面思维导图。

图片

 

答案】

22.(1)在城阙兮/如三月兮/七兮/安且吉兮/六兮/安且燠兮(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2)用于句中(或连续两个“兮”字)
(3)设问句;
(4)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怎么说我没有衣服呢?我有好多件。但不如你送的衣服的安适美好。”表达主人公睹物思人的孤独与凄凉心情。

(二)

2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雎》开篇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_________;《桃夭》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________、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多子多福、兴旺发达,表达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2) 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富有节奏感,而“关关”“夭夭”“灼灼”“蓁蓁”等叠词的运用,也增强了音乐性。

B. 《关雎》中“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美好的姿态;《桃夭》中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C. 《桃夭》中有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关雎》最后八句也写了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和结婚的美好时光。

D.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而朦胧。《桃夭》则是一首贺婚诗,格调明朗欢快。

(3)关关雎鸠的画面,使得《关雎》整首诗蕴含着一种美好的和谐之美。阅读下列诗句,选出借助鸟的意象表达美好和谐之美的一项(   )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

23.(1)①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爱慕之情    ②繁盛硕大的桃子    (2)D    (3) C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1437.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2月 1日
下一篇 2023年 2月 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