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阅读笔记与测试题及答案

《小引》阅读笔记与测试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理解: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抄”字,可谓形象。作者所说的“流离”,是因为“三一八”惨案后,他曾被北洋政府通缉。“学者们”指代当时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顾颉刚等人。

本段表明十篇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特点,也交代了每一篇的写作背景和时间,方便读者理解。

 

阅读笔记

1927年5月1日鲁迅先生所作,为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序言,讲述了作者创作这个集子中散文的始末和当时的心境。也交代了这些文章原是连载在《莽原》的《旧事重提》,写这篇小引时更名为《朝花夕拾》。

 

阅读测试

1.《朝花夕拾》最初发表在《莽原》上,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___篇回忆文章。

2.《朝花夕拾》的原题《_________》,取名《朝花夕拾》的意思是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花夕拾》中的“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你怎么理解?

4.阅读《朝花夕拾》小引第三段,思考:作者不能“带露折花”即“朝花朝拾”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的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节选)

(1)从这段“小引”看,作者为什么把这本散文集命名为《朝花夕拾》?

(2)从这本集子的内容来看,能使少年、青年时的鲁迅回味“温暖”的人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本集子除了回味“温暖”之外,还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__________________否定。

 

参考答案

1.10
2.旧事重提早晨的花,傍晚拾取回忆往事,重拾往事。
3.答案:环境“离奇”:受当局通缉;遭现代评论派的诬蔑、攻击;被一些学者排挤打击,一年多时间被迫辗转北京、上海、厦门、广州四地。心境“芜杂”:鲁迅是伟人,也是常人。在“离奇”的世事面前,鲁迅既有伟人的坚定,也有常人的苦痛。
4.如果“带露折花”,作品就写不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也就是当时的作者不能从整个社会去分析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5.(1)因为这是成年的鲁迅回忆儿时和青年时期的往事,虽然有些回味是快乐的,但大多是苦涩的,现在心目中有的只有离奇和芜杂,快乐只是一闪而过。
(2)长妈妈;藤野先生
(3)御用文人;封建礼教;社会市侩世态炎凉

《狗·猫·鼠》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理解:讽刺说空话者,体现鲁迅笔触的尖锐。

阅读笔记

《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阅读测试

1.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3.《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哪些?

4.作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

5.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6.《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示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2.

示例: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是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他们配合时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

3.示例:(5个)德国童话猫狗成仇、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日本“猫婆”的故事、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祖母讲的)。

4.示例:有一回作者听到一间空屋里有“老鼠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看见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隐鼠竟醒过来了,渐渐的复了原,但不逃走。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

5.示例: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

示例:《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理解:用动作描写,写出作者看到《山海经》时的惊喜、激动。

阅读笔记

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阅读测试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初读课文,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理解: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呜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描写。这便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阅读笔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阅读测试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答下列各题

1.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感情?

3.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4.三味书屋是我的启蒙学唐,儿童天性让这所“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充满别样情趣。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

5.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6.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参考答案

1.“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2.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怀念的心情,以及去对三味书屋无奈、和有所畏惧的感情。

3.①拘束的礼节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枯燥难懂

4.严厉的学堂,也因孩子们的天性染上一层轻松的色彩:后园的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课堂之上人声鼎沸,不知所云的读书声,先生读书时有趣的样子,纸盔甲游戏和画画等。儿时的读书逸事在成年后的作者心中留下的是清晰而惬意的记忆。

5.方正、质朴、博学,比较开明、不打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方式都是守旧的。

6.那时的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对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用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上课的时候可以“做戏”“画画儿”,这些都表现了先生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开明思想,因此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

《父亲的病》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理解:采用反讽手法,反话正说,暗含讽刺,嘲讽了庸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

阅读笔记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可从最后几段的对话中看出来。
阅读测试

阅读《父亲的病》,完成下列各题

1.“名医”陈莲河所用的药方文中提到的药引有什么?

 

2.《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举例来说。

 

3.清朝的刚毅练了些兵为什么称作“虎神营”?医生为什么要给父亲用“败鼓皮丸”,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父亲临终时,衍太太让年幼的鲁迅不停的大声喊“父亲!”,此事为什么让鲁迅后悔不已?表达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

2.如,一位医生给人看病,明明人已经没有脉搏了,他还给开了药方,写道“凭票付英洋壹佰元正”,主人说,病看来很不轻了,怕还要用重一点药,他又另开了一张药方,仍写道“凭票付英洋壹佰元正”: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他还用一种特别的药丸: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父亲快不行了,他说,“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3.因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对庸医害人的讽刺。

4.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表达作者每念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

 

《琐记》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在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绝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理解:通过比喻手法、生动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将趾高气扬的头二班刻画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也透露着深深的蔑视。

 

 

阅读笔记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阅读测试

 

1.《琐记》作者记了哪些琐事?

2.结合实例说说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的感受是怎样的?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自己在(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接触了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表现了鲁迅。

 

 

 

参考答案

1.⑴与衍太太的交往。⑵去江南水师学堂。⑶去矿务学堂学习。⑷去日本求学前的准备。

2.衍太太:①冬天怂恿我们吃冰②让我们看不健康的书③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④唆使我偷拿母亲的钱,然后又放出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

性格: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虚伪自私、表里不一、搬弄是非、造谣生事、兴风作浪。

3.⑴高年级的同学傲视和欺负低年级同学(螃蟹一样走路)。⑵为淹死的学生把游泳池填平,造关帝庙,每年七月十五请和尚到操场放焰火。⑶总之觉得“乌烟瘴气”。

4.矿路学堂《天演论》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藤野先生》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理解:“我”感到“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竟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感到“不安”是因为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感到“感激”是因为他没有民族偏见,为来自异国他乡、学习有困难的“我”及时给予热情帮助。

 

阅读笔记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同时,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明白了比身体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阅读测试

 

阅读《藤野先生》,完成下列各题。

1.我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医学院学习?

 

2.“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

 

3.请简述这两个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4.说说“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对鲁迅的影响。

5.分析藤野的形象。

参考答案

1.因为看不惯有些清国留学生到处游逛、学跳舞等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做法。

2.⑴为“我”添改讲义;⑵为“我”纠正解剖图;⑶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⑷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3.“匿名信事件”:日本青年在国富兵强的大背景下,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也是低能儿。他们不容忍一个中国人在一百多日本学生中成绩居中;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感到不满,从而用匿名信来诬蔑鲁迅。

“看电影事件”:在课堂里看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争夺利益,以中国为战场,在中国的土地上枪毙中国人的镜头,这本已经让鲁迅很难堪,加上课堂里日本学生的欢呼,以及电影中同胞的麻木不仁更让鲁迅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匿名信事件”让鲁迅受人歧视,大毕竟可以去斗争,去澄清;而“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鲁迅意识到: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5.藤野先生是一个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对外表却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范爱农》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理解:带着赌气般的语调,表现最初对范爱农的极差印象,也为后文两者交情变好、及对范爱农的悼念起到反衬作用。

阅读理解

范爱农的故事主要围绕范爱农一生中重要的四个事件展开:

徐锡麟事件:范爱农与鲁迅在绍兴共事,当时徐锡麟事件发生,范爱农敢于质疑,受到了鲁迅的欣赏。

酒楼里叙旧:在某个酒楼里,范爱农谈及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些经历,鲁迅对他的经历产生了共鸣。

报馆案风波:范爱农因为在报馆里写文章受到牵连,被抓进监狱,出狱后备受轻蔑和排斥。

范爱农之死:范爱农陷入绝望,最后在大风雨的夜晚溺水而死。

这些事件反映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阅读测试

 

阅读《范爱农》,完成下列各题

1.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作者在东京与范爱农发生的最大冲突是什么?

 

3.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4.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

 

参考答案

 

1.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一个正直倔强的爱国者,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最后与社会妥协无法,内心痛苦、悲凉。

2.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杀后,范爱农因为对鲁迅有偏见,故意反对鲁迅提议的“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在众人的压力下屈服后,又故意针对鲁迅要求主张发电的人拟电稿。鲁迅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来作”,要求范爱农写,两人因此而发生冲突。

3.起初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觉得他是一个胆小、冷漠无情的人。后来在革命前的一年,在故乡与范爱农再次相遇,彼此相熟,对范爱农产生友善之意。最后得知范爱农掉在水里,淹死了,为他的死感到悲伤,同情和悼念他。

4.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后记》阅读笔记与测试

作者说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孩子对父母撒娇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顺眼。放达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爱怜的态度,有时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线,也容易变为肉麻。老莱子的作态的图,正无怪谁也画不好。像这些图画上似的家庭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这样一位七十岁的老太爷整年假惺惺地玩着一个“摇咕咚”。

理解:比较了几幅尽孝图的画法,其中发表的议论“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鲁迅文章中这些议论性语句目光如炬,专制、强暴、虚伪、保守、蒙昧,他都看得一清二楚,并用“金不换”之笔,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阅读笔记

 

范发表于1927年8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五期的散文,《后记》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如果说正文仅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故事的反感,《后记》则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那帮“御用文人画匠”如何附庸忠孝做出画虎类猫的糗事。

《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

 

阅读测试

 

1.《二十四孝图》原文表达了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故事的反感,批判了扭曲心灵的__________。《无常》原文借“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形象揭露__________的黑暗现实,并借它反讽了所谓的“__________”们。

2.《二十四孝图》原文中未提及,由《后记》中补充的“孝道”故事是()

A.李娥投炉、曹娥投江觅父、尝粪心忧

B.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哭竹生笋

C.割股抽肠、曹娥投江觅父、戏彩娱亲

D.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尝粪心忧

3.《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

A.本书的创作过程
B.创伤本书时的资料搜集经过
C.本书的编纂与修改过程
D.对相关内容的补充完善

4.《后记》中考证了“无常”形象的流变和地域差别,最终对“活无常”和“死有分”的代表意义作出总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这两个名字。

5.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我本来并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比较,剪贴,一面乱发议论了。那一点本文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一年,这一点后记也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两个月。天热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为结。

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述《后记》的成文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参考答案

1.封建孝道世上没有公正正人君子

2.A

3.D

4.作者说,“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活无常”,活着便会有种种不可预期的意外,会经历种种变化,是为“无常”;“死有分”是说人终有一死,死亡是生命将遇的最终变化,人人有份,是为“死有分”。

5.鲁迅先生本想寻几张插图,在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却有了更多发现,便对前文进行补充与拓展,才有了《后记》一篇。十篇正文用了一年时间才断断续续的完成,而一篇《后记》就“几乎做了两个月”,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严谨朴实的治学态度。

下载权限
查看
  • 免费下载
    评论并刷新后下载
    登录后下载
  • {{attr.name}}:
您当前的等级为
登录后免费下载登录 小黑屋反思中,不准下载! 评论后刷新页面下载评论 支付以后下载 请先登录 您今天的下载次数(次)用完了,请明天再来 支付积分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支付以后下载立即支付 您当前的用户组不允许下载升级会员
您已获得下载权限 您可以每天下载资源次,今日剩余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名著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精读批注

2024-7-29 8:17:49

名著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读批注重难点句子解释

2024-7-29 20:41: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