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写:
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

符fú(符号、相符、音符)

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é(何时、何地、何苦)

牧mù(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ú(单独、独自、独立)

异yì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

书写指导:

“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课后习题答案:

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主题: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

《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注解: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鉴赏:

诗的前两句:这两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交代了时间、场景、心情。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找个地方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后文问哪里有酒家做铺垫。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浑身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男人站在路边,满脸疲惫,向着远方的路面眺望,恰巧有一个小牧童骑着牛走过来,这个人急忙上前打躬作揖请教哪儿有店家可以休息喝酒的?这个牧童却微微一笑并不说话,只是抬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写得自如之极。景象十分清新,意境优美、兴味隐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主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独在异乡的游子佳节更加思念亲人,并想象远在家乡登高的兄弟也在思念自己,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注解: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不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指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对家的思念;千百年来,这句诗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相关资料
 

王安石 –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清明习俗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著名诗作,唐代诗人杜牧所作。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寒食节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宵节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端午节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中秋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标出。

兄(xiōnɡ xōnɡ) 魂(hún húi) 屠(fú tú)

苏(shū sū) 异(yì ì) 欲(yù yǜ)

二、结合诗句,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

A.太阳落山时 B. 天刚亮时 C.傍晚时分

2.每逢佳节倍思亲。( )

A.加倍 B. 一倍

三、把下列诗句和相关的诗意连一连。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牧童要遥杏花村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四、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一、

兄(xiōnɡ) 魂(hún) 屠(tú) 苏(sū) 异(yì) 欲(yù)

二、

1.B 2.A

三、

四、

我喜欢春节。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人们做好各种好吃的,准备辞旧迎新。

同步练习3

类文阅读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背诵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原文:

推荐阅读:《乞巧》音频:00:00/00:25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参考答案:

写的七夕节。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有:穿针乞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星、吃巧果等。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读古诗,说说这首诗写的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原文:

《生查子·元夕》音频:00:00/00:28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袖子。

参考答案:

写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写出了元宵节人们看花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情景。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试题练习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7课《怎么都快乐》知识点

2022-3-15 20:56:36

试题练习

看得见的精彩:二下第一次当堂写话《我的好朋友》

2022-3-19 19: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