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公开课教学设计的灵感从哪里来?

创作需要灵感。图纸设计、诗歌写作、歌曲谱写、小说构思,都需要灵感。

倏忽而至的灵感,常常会让创作者获得高峰体验;其创作成果,也往往新见迭出,令人拍案叫绝。

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是需要灵感参与的,尤其是公开课。

诗人戴复古有诗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公开课磨课过程中,有时冥思苦想,然而思路阻塞,大有“山穷水复疑无路”之状。而一旦灵感光顾,便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就有好多次这样的高峰体验。

表面上看,有些设计,仿佛“妙手天成”,实则“苦心经营”,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灵感,源于广博的阅读。

热爱阅读,打开视界,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灵感之光,才能刹那降临。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经史子集、人文社哲、古今中外,均要有所涉猎。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触类旁通、信手拈来。一个掌故、一段轶事、一个传说、一句诗词,都有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吉光片羽。

我上过一节群文阅读课《未来的能源》。某日,我读到《南方周末》关于中国空气质量的监测报告,回想曾看过的纪录片《家园》和读过的阿西莫夫的《不羁的思绪》,还有德国的科普书《未来的能源》。我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设计了一节群文阅读课《未来的能源》。这节课,资讯来源多样,颇有天马行空的味道。这些,都源于广泛多元的阅读。

我在备《穷人》一课时,阅读了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阅读了大量歌颂穷人的诗句和电影,阅读了海明威对穷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细读文本,我发现了“睡觉还早”“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的写作密码……于是,灵感刹那涌现。

(点击图片,阅读《穷人》教学实录)

灵感,源于“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时候,灵感常常会和我们躲猫猫,你拼命找,就是找不到它,等你空下来了,似乎要放弃的时候,它会突然自己出现。《逸经》说:“文人的灵感都是在饭后茶余生发的;事务不忙的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有些时候,我们要做一些无用功,要像《田鼠阿佛》那样,其他田鼠收集粮食的时候,阿佛却偏偏收集“颜色、词语、阳光”。等到冬天,粮食断绝的时候,阿佛靠着收集的“颜色、词语、阳光”,带着大家度过了诗意而温暖的寒冬(这个故事,下面会详细展开)。

教书之余,我们要听一些无用的音乐,读一些无用的书,参观一些无用的展览,收藏一些无用的饰品,去一些无关的地方……不知道哪一天,这些“无用”的东西,突然就派上了用场。

2008年12月25日,我在广东上过一节课,叫《创意图书馆》。这一课又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我的人生导师张光璎先生。她有收藏各种视频和歌曲的习惯,经常与我分享。

一次,张光璎先生发给我一个荷兰图书馆的视频。视频中,一个读者拿一张卡在感应区里刷,读者来到哪里,椅子就会跟到哪里。嘿,挺有意思,我脑子里即刻萌生出一个创意:我要用这个素材上一堂写作课,让孩子们来素描这一段会动的视频,再让他们畅想未来图书馆的样子。

这节课,效果比预料的还好。于永正先生欣然点评了我的课。2009年10月,因这节课,我成为了《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我的很多微电影写作课,都是因偶然间看了某部电影,忽然心里一动,几乎瞬间备出了一节课。《月神》《更好的世界》《地球的另一端》等微电影写作课,就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构思好的。

(点击图片观看《月亮之上》教学视频)

灵感,源于执著思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的确是这样的。

灵感是个淘气的孩子。很多时候,它偏偏躲着你,你等到“碧落黄泉”、“望尽天涯”,它会突然出现在“灯火阑珊处”。所以,持续不断地思考,执著地探索,也许,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灵感。正如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健牛般竭尽全力工作的心理状态。”努力到无能为力,也许就是灵感光顾的时刻。

2004年4月,我在“西湖之春”上了一堂《詹天佑》。这节课的实录,由“人教论坛”转到了“教育在线”,在网络上竟引起了轩然大波。因窦桂梅和看云(薛瑞萍)都上过《詹天佑》,网友们把她们的课与我的课进行对比。

那时候,看云已经很有名气,窦桂梅更有名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坛新人,免不了遭到更多质疑。现在看来,有些批评是有道理的,也有一些看法我至今不认同。

后来,应主办方邀请,北京特级教师吉春亚和我在同一个活动中同课异构。恰好,又上这一课。于是就有了我第二个版本的《詹天佑》。

第二版本的《詹天佑》教学设计的灵感,源于大量的阅读:读闲书、读影视、读新闻、读生活;也源于苦苦的思索,从2004年5月教学实录被批评,到2005年10月的截然不同的重构,我一直不放弃这节课,于是,有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点击阅读关于詹天佑的辩课)

灵感,源于他山之石。

有时候,灵感可以从他人的课堂中获得。

2015至2016年,我上绘本读写课《神奇飞书》。这节课初始的灵感来自于别人的课堂。

某次千课万人听课,李祖文老师用《神奇飞书》的视频让孩子们编故事。视频让人眼前一亮,在听课过程中,我直觉此课可以进行完全不同的重构。于是,我立即想到,可以用曼陀罗创意写作法加上《神奇飞书》的微电影与绘本,让孩子们编故事!后来,我把这节课演绎出来,引起一些老师的关注。

我的不少课,就是在听别人课的过程中,找到灵感的。听课时,自己的心态是最放松的,这种放松的状态,最容易迸射灵感的火花。

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点击图片阅读《曼陀罗创意写作法》)

最后,谨以几句诗总结我对“灵感”的体悟——

灵感,是“山穷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灵感,是“蓦然回首”后的“灯火阑珊”;

灵感,是“念念不忘”后的“必有回响”;

灵感,是“虐我千百遍,待你如初恋”的执着;

灵感,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

灵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天窗》教学记录

2022-2-28 20:31:05

教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2022-3-3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