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共选编了14篇文言文,课后安排的学习任务,明确定位了教学的目标。本文依循教材中的文本、注释和习题,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梳理解读,提几点训练建议。
一、字正腔圆,夯实“诵读”基石
教材对每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诵读要求:“正确”——三年级时提出了“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具体操作方法;“流利”——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尤其是相对难读的句子;“背诵”——除《铁杵成针》和《书戴嵩画牛》之外的12篇文言文都要求背诵。
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小学文言教学统一的基础目标——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石。
(一)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生僻字和多音字是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的重点。
瓮 [wèng] 耒[lěi] 冀[jì] 堙[yīn] 囊[náng] 胤[yìn]
焉[yān] 媪[ǎo] 杵[chǔ]隼[sǔn] 矞[yù] 硎[xíng]
哉[zāi] 岂[qǐ] 鬻[yù] 巍[wēi] 曝[pù] 拊[fǔ]
搐[chù] 谬[miù]鹄[hú]缴[zhuó]盂[yú]
对于这类字的复习,可设计识字游戏、注音比赛等竞技活动,趣味巩固。典型的可以设计辨识练习。如,为相同的字注上不同的音。
(二)句句流利,停顿得当
1.句读:句读是文言学习的基础要点,是对文本理解的外在表现。对于学生来说,典型的易错句读如:
有的句读颇有争议,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以为”后面都是“以为”要陈述的内容,因此只要在大的停顿上没问题,小的细节因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细微的不同停顿,就像白话文中的同一个句子,重音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一样,只要不影响句意的感受,个人认为不必太过统一。
2.语调:文言文语调除了一些句中需要强化的词语外,最为明显的就是语气虚词,可在趣味练习中体会。
①找出有“哉”的句子,给它标标音调(符号不唯一),解说理由并朗诵。
【范例】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
美哉↑(上扬以示展望),壮哉↓(坚定以示雄心);美~~哉↑(颤音以示沉醉),壮~~哉↓(以示豪情);美↑哉~~ (以示铺陈),壮↓哉~~ (以示努力后的勃发)……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②句式改变: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范例】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到,眼口自然(肯定)能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③找出课文中的叠词,结合注释,尝试用其他词语换一换,并说说不同的效果。
3.篇篇成诵,韵味无穷。
14篇文言文,其中90%是学生乐于阅读的故事,《少年中国说》和《论语》选句也是“可聊”的话题。再如《两小儿辩日》与口语交际的辩论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有成效,故创设“消化”活动很有必要。
①由人物联想原文,进行记忆检测:
②人物“串烧”:将14篇文言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进行各种“串烧”式相遇,如: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总之,诵读不要一味地“小和尚念经”,角色分配读、情趣创设讲述、课本剧表演等等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的好方法。
二、说文解字,借用“注释”挖资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学文言的初级目标。教材中多达9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强调“借注释”,用以完成的任务有:学会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文本及讲述故事等。
(一)借注释,讲故事
借助文中注释的词语作为关键提示语,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将所有故事类文本做成签,抽取后出示关键词,要求说出词语的意思,讲述时必须将这些注释内容嵌在其中。
以《精卫填海》为例,讲述者依据提示,在讲述之初交代自己为大家讲述的故事起源,对于“炎帝”和“精卫”这样的人物有所交代,尤其是对“精卫”的外形应该有详细的描述。而在情节处理中,必须出现“小女儿”“溺水”“因此”“填塞”这样精准的词语描述,其他语言不作太多强求,充分体现自由发挥与规范引导的结合。
(二)借注释,解句子
六年级课后训练出现翻译句子的要求,形成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积字(词)而成句的方法如:
(三)借注释,猜人名
课文中对于相关人物的解释,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如:请根据描述,说出具体的人物。
还可开发出借注释(或图片)猜器物:瓮、耒、练囊、铁杵、干将、硎、缴、车盖、盘盂;猜动物:萤、隼、鸿鹄;猜事物:牛、太山、株、锦囊玉轴、股,以及其他描述性名词。
(四)借注释,玩哑谜
文言中动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往往一个字(词)就形象地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动态或状态。通过出示文中注释,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我“演”(不出声)你“猜”。
【范例】
出示“释:放下”→表演者将手中物件“放下”→队友猜出“释”。
此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动词和形容词,动态描写诸如:迸、冀、溺、堙、弈、下问、识、陷、诣、鼓、搐、耻、掉、探汤;状态描摹诸如:恭勤、方、矞矞皇皇、八荒、漫浪、急、沧沧凉凉;行为描摹如:感其意、还卒业。
(五)借注释,看视频
老师依照文本中的注释,收集相关对应的视频片段,学生联想相关文言语句。
(六)借注释,知细微
对于典型的文言常识类注释,作知识性识记是必须的。此类词语如:皆、因、故、尝、唯、信然、哉、夫、乃、善哉、若、然之、之、弗若、然、以、孰、汝。
以典型的“之”为例:①了解“之”在文本中的几种常见意思。②找出教材中所有带“之”的句子。③将其分类归档。
(七)借注释,学分辨
阅读文言,有些词语必须借助注释,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需要集中对照。
(八)借注释,知关联
知识,形成模块记忆更牢固。
1.近义解释:运用近(同)义词直接替换式解释。
2.关联贯通:有这样几组相关联的词语,可以贯通感受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表现过程中内在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九)借注释,学解析
教材注释就是解析词语的模板,练习要求很低。
1.组词法。文言有“单字成词”的特性,可利用选择
性组词还原其意思。在教材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解释,如:
庭(庭院) 好(喜好) 诲(教诲) 敏(聪敏)
为(因为) 通(通晓) 志(心志)(情志)
2.“联系上下文”法。此类练习教学中应该细致引导分析。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结合情节及人物语言,可见“誉”是一个动词,得出“赞美、夸赞”的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弗”与“不”是可以直接替换的,直接借用文中原句即可帮助感受。)
不可同世而立。(这个“立”单独理解较为困难,需结合上下文经历意思变迁的过程:“立”最初形象地表示向上的“直立、竖立”→然后抽象为“树立、建立(制定)”→再由“制定”“建立”推及建立或制定的人,表明其特殊的地位“(君王)立位”→转而既有了尽快执行的“立刻”之意,又有了不可更改的“确立”之意→结合文本“同世而立”即表明了其“存在”之意。)
思援弓缴而射之。(文言中的“之”是极为常见的,如悟空一样善变的“之”所指代的事物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上文中这个学生“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决定了此处“之”即代指“鸿鹄”。)
孔子不能决也。(此处的“决”自然是要结合前文中两小儿之辩斗内容而作出的“决断”“判断”。)
三、开疆拓土,打开“链接”广阅读
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文言课后实践操作性的开放习题、“资料包”及“阅读链接”,目的就是为学生更丰富的阅读推开一扇门。
(一)题后注释,由点到面
每篇文章课题的注释都是文本的原初典籍,本身就列出了一系列书目。
(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如《少年中国说》之后练习可分步完成:①搜集资料,分组进行;②处理资料,制作小报;③进行小报展览评比。
(三)个性解读,多元思维
《守株待兔》的“阅读链接”《南辕北辙》要求:“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既承接体现了整个寓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又是拓展的阅读思维训练。可继续深入:种田人所“守”的和去楚者所“守”的同与异?还可横向超越: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任由学生发挥想象,趣味改写,表达自己对这两个故事的感受和理解。类似的设计如下表:
(四)比照阅读,传承文化
课标强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而文言课文背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实现此目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伯牙鼓琴》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可进行一个相对长期的比照阅读:
这样的比照阅读,读出汉语言文体、语码、内涵、思维等诸多特质,利于学生多重阅读意识的形成性培养。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及情感取向决定了每个“探囊者”所取之“文”是不同的,让阅读有了无数种“链接”的方向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