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河中石兽  注释译文赏析解读   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译

    沧州①南一寺临②河干③,山门④圮⑤于河,二石兽并⑥沉焉⑦。阅十余岁⑧,僧募金重修,求⑨二石兽于水中,竟⑩不可得。以为⑪顺流下矣,棹⑫数小舟,曳⑬铁钯⑭,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①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②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③河干(gān):河边。干,水边,河岸。

    ④山门:寺庙的大门。

    ⑤圮(pǐ):倒塌。

    ⑥并:一起,都。

    ⑦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⑧阅十余岁:过了十多年。阅,经过,过了。岁,年。

    ⑨求:寻找。

    ⑩竟:终于,到底。

    ⑪以为:认为。

    ⑫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⑬曳(yè):拖着。

    ⑭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到下游了。(于是)驾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①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②,是非木柿③,岂能④为⑤暴涨⑥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⑦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⑧。沿河求之,不亦颠⑨乎?”众服为确论⑩。

    【注释】①设帐:讲学,教书。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

    ③是非木柿(fèi):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柿,削下的木片。

    ④岂能:怎么能。

    ⑤为:因为。

    ⑥暴涨:指湍急的河水。暴,突。

    ⑦湮(yān):淹没。

    ⑧耳:语气词,罢了。

    ⑨颠:通“癫”,疯狂,荒唐。

    ⑩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性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②,当求之于上流。盖③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④沙为坎穴⑤。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⑥坎穴中。如是⑦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⑧,遂⑨反溯流⑩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⑪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⑫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⑬天下之事,但⑭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⑮欤⑯?

    【注释】①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②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③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④啮(niè):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⑤坎穴:坑洞。

    ⑥倒掷:倾倒。

    ⑦如是:像这样。

    ⑧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⑨遂:于是。

    ⑩溯(sù)流:逆流。

    ⑪固:固然。

    ⑫如:依照,按照。

    ⑬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⑭但:只。

    ⑮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判断。

    ⑯欤(yú):语气词,吗,表反问。

    【译文】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沉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特性又硬又重,河沙的特性又松又轻,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穴。(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河的)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只)根据某一个道理主观地判断呢?

解读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他四岁开始启蒙读书,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他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该书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有很多形象化的寓言和生动风趣的讽喻性故事,还有不少揭露封建社会官场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的篇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阅微草堂笔记》:“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

    《河中石兽》选自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是一则充满人间气息的故事,讲述了两尊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后几经周折,失而复得的过程。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谈谈这篇文章的特点。

    一、叙事清晰,平中见奇。文章以寻找石兽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故事虽然不复杂,但前因后果环环相扣,连贯紧密,构思严谨。开头先交代石兽沉入河中的原因,然后引出寻找石兽的中心事件,交代了故事的起因。“阅十余岁”一句必不可少,因为年深月久,石兽位置难以确定,才会有寻找的不易和周折。有了这句铺垫,接下来的情节才显得合情合理。寺庙的和尚先在落水的附近打捞,“竟不可得”,于是又想当然地以为顺流而下了,可是往下游找了十几里路,还是一无所获。这时出来一个讲学家“指点迷津”,他的一番分析指点似乎非常中肯,听起来确实十分有道理,大家也很信服,“众服为确论”,看来只要在石兽落水处继续深挖,就可打捞出水了。可是又出人意外地出来一个老河兵,说出一番更是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故事陡然起了波澜,产生悬念。他的看法颠覆了所有人的认识,但是按照他的指点,却果真在上游数里之外找到了石兽。寻找石兽的过程,似是平铺直叙,但作者穿插讲学家的嘲笑和高谈阔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辩驳否定,使得故事结构层层递进,情节既平实清晰又一波三折,迟迟才揭晓谜底,让人充满期待,引人入胜。

    二、言简义丰,文笔洗练。作者写人叙事,力求语辞简明扼要,单纯明快,表现出简约洁净的文体风格。也就是该省即省,可有可无的一律省去,因此没有多余的修饰,没有繁复的描写,不用常见的修辞等,但是又不简陋肤浅,而是笔到意到,简洁而生动。例如,文中的人物,只写动作、语言,而外貌之类,一概不写。叙事也很简练,如开头写寻找石兽,顺流而下搜寻十几里,本来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情,如果要展开来写,是需要不少笔墨的,可作者只用“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么三言两语,就把搜寻的方法、工具、范围、经过、结果都写清楚了;而搜寻的情形和辛劳不易,留给读者去体会。又如最后石兽是如何打捞出水的场景,作者也完全略去,只用“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一句,直接交代结果,毫不拖泥带水。再如,自命不凡的讲学家遇到老河兵的驳斥以及最后事实证明他的错误之后,他有怎样的反应、举动?文章也没有写,但读者也可以想象体会得到。全文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但简约而不简单,意蕴丰富,真可谓“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三、人物鲜明,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刻画好人物是小说的重要任务。本文写了和尚、讲学家、老河兵三个人物,而以老河兵为主要人物。写人不重写形,重在绘神,以写出各自的性格特征为目的;而人物的思想性格又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得以表现的。和尚诚心礼佛,募金重修寺庙,要把石兽打捞出来复于原位。他先是在山门倒塌的位置找,然后又请人“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出家人的心意不可谓不诚,但劳而无功,显得愚笨。讲学家是个读书人,他自以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他对和尚等的举动先是“笑”。作者不加修饰,没写是怎样的笑,但根据他说话的语气、内容,显然是“轻蔑地笑”,是讽刺嘲笑。他开口即称“尔辈”,说人“不能究物理”,一副高人一等、不屑一顾的模样,自认学问高深,嘲笑众人见识浅陋;接着一个反问句,加深嘲讽之意。然后煞有介事地说:“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自鸣得意之状溢于言表。老河兵呢,他也是“笑之曰”,他针对讲学家的自以为是,有嘲讽,但更多的是自信的驳斥,语气显得谦和多了。他先详细解释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道理,然后否定了和尚和讲学家的看法,但“固颠”“不更颠乎”,对和尚和讲学家,语气显然有轻重之别。

    三人的表现,特别是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语言描写,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特点;同时三人之间又形成对比映衬,使得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和尚的劳而无功,初显其笨拙浅陋,待到讲学家出场大讲“物理”,和尚似乎更加相形见绌了;然而等到老河兵上场,两人都成了他的陪衬,老河兵胸有成竹、见多识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立意深刻,富有哲理。作者叙事完毕,结尾有一句精要的议论。从这句议论来看,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单纯讲个传奇故事,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思考、感慨,同时也给读者深刻的启示。作者叙事客观冷静,但故事的结局和人物之间的对比,已然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那就是对老河兵的肯定、赞美和对和尚与讲学家的批评。结尾的议论总结,则直抒胸臆,否定、批评了和尚特别是讲学家“据理臆断”的错误做法。

    故事本身就已发人深省,因为从常规思维和一般的事理来看,和尚所为并无不当,讲学家所言也并非无理,但为什么都错了呢?老河兵并没有讲学家的学问,为什么他的见识反而高明、正确呢?这启示我们,世事万物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看问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下结论,否则就容易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据理臆断”的错误,不但贻笑大方,而且徒劳无功,白费力气。而讲学家自以为懂“物理”,有学问,傲慢轻率嘲讽寺僧,讲得头头是道,可在老河兵与现实面前,又显得多么浅薄无知。老河兵的“笑之”,显然针对的就是他一味空谈还趾高气扬的轻浮自大。这又提醒我们,一方面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另一方面则不能盲目迷信现成的“物理”,因为道理正不正确,还得要实践来检验。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实践出真知,这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老河兵长期与江河打交道,熟悉“石性”“沙性”“水性”,所以能正确推断石兽的位置。他是类似于卖油翁那样的民间高人。

    另外,作者的结尾议论,强调“天下之事”“多矣”,显然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最后用“可……欤”的设问句,催人警醒,引人深思。总之,篇末议论,起了画龙点睛、总结深化主旨的作用。


微信扫码,在小程序内阅读
搜索标题,找到相应文字,可免费复制
赞(0) 打赏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