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共 5 题,共 18 分。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答案】B
【解析】B选项“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应该把自己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动态的联想”不等于“不包括静态事物”,“种种形态的美”中包含来自静态事物的感受。A选项表述与原文第一段“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意思符合。C选项表述与原文第四段“……集中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意思符合。D选项与原文第五段“(书法)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意思符合。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答案】D
【解析】D选项“墨池笔塚”的故事,“墨池”源自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墨“笔冢”则是怀素勤练狂草弃笔无数化来的典故,形容在书法或写作著述上所下的工夫极深。根据材料,并不对汉字造型产生直接影响。A选项是对原文第一段“……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的提炼,B选项,原文第三段“……‘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反映不同书体直接影响汉字造型。C选项,原文第三段“……‘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反映的是不同的审美追求直接影响汉字造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答案】A
【解析】A选项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可知作品的静与动反映书法家不同的美学理念的追求,其艺术价值并无高下之分。B选项由原文第三段“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可知静的书法作品柔和、质朴。C选项,原文第三段“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说明该作因静而显出文雅。D选项与原文第四段“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意思符合。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答案】 C
【解析】C选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可知,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目的是在稳的基础上为了让书法富于变化,避免呆板,并非稳固重心之用。A选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并且全文就是按这几个方面分别论述的。B选项,对应原文第二段“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D选项,对应原文第六段“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6 分)
【答案】
答: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
②从结构、章法角度,书法作品结构、章法等常常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书法结体“稳中寓险”,书法章法“动静相宜”。
③欣赏者需要提高修养,细细品味,修炼心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
【解析】三则材料均或多或少涉及到对书法艺术静与动的论述,可以从中提炼不同角度。由材料一“‘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可提炼不同书体风格表现动静不同的艺术美感。由材料二书法作品结构、章法结构中可以提炼出结构要在稳中求变,“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章法要“动静相宜”。由材料二第二段“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与材料三第六段“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可知美的意境更需要提高修养,磨炼心境,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尤其是静态之美散发出的平和韵味。
二、(本大题共 6 题,共 25 分)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答案】B
【解析】更:副词,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王龁因伐赵
王龁趁势进攻赵国母因曰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以天下莫能当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
吾已决矣
【答案】A
【解析】A选项:王龁因(趁机,趁势)伐赵 母因(趁机,趁势)曰
B选项:秦相应侯又使(使派)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假使)赵不将括则已
C选项:以(以为,认为)天下莫能当 尽以(把)与军吏士大夫
D选项:使赵不将括则已(罢了) 吾已(已经)决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答案】D
【解析】“父子异心,愿王勿遣”意思是父子的心是不一致的,括母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去。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答案】D
【解析】“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错误,原文为“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可知赵军分而为二是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造成的,并非赵括为突破重围主观采取的措施。
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 分)
【答案】
答:①死读兵书,疏于实践,缺乏实战经验。
②谈乱带兵打仗很随意,轻慢骄傲。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田宅,不能一心奉公。
【解析】从蔺相如所言“‘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看出赵括死读兵书,疏于实践,没有实战经验;从赵父所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看出赵括为人轻慢骄傲;从赵母上书所言“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知赵括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并且贪恋财物田宅,不能像父亲一样一心奉公。这些缺点注定战败。
11.(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4 分)
【答案】(1)“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为动词,是“赞同”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不如他啊,我赞同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啊”。“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为连词,是“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解析】对“与”的理解,主要依据词性的不同来区别,“与”前后是“吾”、“女”,所以首先“与”在这里不是名词词性,作为动词和连词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断句和理解,结合语境,分别是“赞同”、“和”的意思。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3 分)
【答案】
①内敛沉稳,善于反思,引申发挥,不盲目。
②学习勤奋,闻一知十,知识丰富。
③甘贫乐道,贫贱不移。
④亲近敬佩老师,对孔子心悦诚服。
【解析】从材料一看出颜回比较内向沉稳,不随意反驳,善于反思,不盲目信从;从材料二看出颜回学习勤奋,知识丰富,闻一知十;从材料三看出颜回甘贫乐道,贫贱不移;从材料四看出颜回亲近、敬佩老师,对孔子心悦诚服。
三、(本大题共 5 题,共 24 分)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答案】B
【解析】B选项理解错误,全词抒发了是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愤,展现了自己嫉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A选项,“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传神地把大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灵动写出。C选项,词的上片咏物抒怀,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下片抒情言志,从作者人生经历来看,多年科举不第,增添了作者心头的悲凉情绪,而朝廷的腐败,更增添了词人心头的激愤。D选项,全词咏鹰,不落行迹,句句切题,构思细密,用典精妙,措辞激烈,是清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答案】B
【解析】A选项“满地碎石”分析错误,“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风低削碎”是以影写形的手法,传神地把大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灵动写出。C选项“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无中生有。“男儿身手和谁赌”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豪迈、悲愤。空有一身武功绝艺,却只能在猎场上与人一赌高下,未免无聊。“和谁赌”暗藏了怀瑜握瑾而不见用的抑郁寡欢。“老来猛气还轩举”则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D选项“描绘猎鹰思念猎物”错误,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思的是鹰,思的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是作者的自我追求的表陈,寻求的思念是被英主贤大臣的赏识,从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树。B选项分析正确,豪饮醉意浓重,“醉袒貂裘”是豪迈雄放又颇多清狂洒脱的神态,“略记”一句由“鹰”化入人的镜头,由物转为“我”。寻呼的是鹰,更是寻呼“猛气”,由物化为人,以夹入议论式的抒情,使意与情趋入“理”化。
14.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 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6 分)
【答案】答:思想感情:杜诗主要表达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陈词主要表达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写作对象:杜诗写的是画中的鹰,陈词咏的是鹰本身;描写手法:杜诗侧重于白描手法,勾勒画中雄鹰威猛的姿态和飞动的神情;陈词侧重于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威猛雄健的形象。
【解析】杜诗译文: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威猛姿态和飞动神情的具体描绘,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借鹰言志,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①毛泽东词中也写到过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王安石游山之后发出感慨:“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 ;险以远,______________ 。”
③《论语》云:“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也讲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④你写了一篇作文,慨叹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覆灭,可以引用两句古诗词名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②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6.“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作者林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
命运:“葬诗魂”,孤冷的月下将诗书气质的人埋葬,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泪尽而逝。
【解析】通过诗来影射暗示人物的出身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湘云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难倒黛玉,沉思良久,终于对出了“ 冷月葬诗魂”。湘云拍手叹为妙对,评曰“清奇诡谲”,就连一向目空一切的妙玉都赞赏不绝。自此,联诗达到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这两句描述了一个画面: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该诗需要从意象、意境去体会,如果从字面去拆解,就失去了原来的诗意。它暗示身世悲苦凄凉的林黛玉将来会香消玉损,孤独逝去。
四、(本大题共 4 题,共 18 分)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 蹑手蹑脚:脚步放得很轻
B.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灭族灭种 土崩瓦解:彻底崩溃
C.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 黯然失色:事物失去原有的颜色
D.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脍炙人口:为众人所称道
【答案】C
【解析】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篇渲染作者漫不经意的心态,为下文邂逅鹭鸶的惊喜提供了心理铺垫。
B.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无法再得。
C.作者极写鹭鸶倩影与姿容的优雅从容,与“鸡们鸭们雀们”的贪婪相形成了对比。
D.本文对发生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和道德环境的恶化作出了反思,表现了忧患意识。
【答案】B
【解析】“暗示无法再得”说法过于绝对。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是为了暗示在绿地锐减、空气污浊、冷枪暗施的乡村,很难守候得到鹭鸶,而要主动寻找,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里才能邂逅鹭鸶。
19 . 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6 分)
①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②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答案】答:①“生动”一词形象地状写了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由于鹭鸶的出现而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礼赞。
【解析】“司空见惯”与“生动”本身是矛盾的,但由于鹭鸶的出现,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色彩,是因为心里对鹭鸶倾注了喜欢和赞美。
②“扑飞”既表现了鹭鸶生动活泼的飞翔姿态对作者视觉的强烈冲击,也表现了一直存留在作者心中的鹭鸶,一瞬间化为现实中的生灵,外化了作者的惊喜与激动。
【解析】解答该题应该明确“扑飞”的主体是鹭鸶的倩影,“扑飞”写出了鹭鸶的动感形象;“从心里扑飞而出”“化成活泼的生灵”,可见此句由往事的回忆过渡到现实,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形成虚实结合,更突出了鹭鸶之美。
20.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答案】答:审美意境:结尾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隔水相望的鹭鸶比作“在水一方”的“伊人”,宁静、和谐,营造出古今交融的诗情画境。
思想感情:①作者将鹭鸶视作“圣物”,想象为“在水一方”的“伊人”,表达了对鹭鸶的极端珍爱。②“伊人”在诗中代表着美好的理想,作者在此引用,赋予了鹭鸶以美好理想和未来远景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活的殷切期盼。
【解析】文章以引用对情人表达思念的诗句来写作者对鹭鸶的追寻与钟爱,既呼应前文对鹭鸶的寻觅等待,又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其次要关注引用诗句的独有作用,即增添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5 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 分)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时, 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
②14 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 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
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
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 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 37℃~39℃
A.④①③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由“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可知,气温降低,第一处横线填③不填④,首先排除A、D选项。①中“不过”表示转折,引起的句子应与③紧密衔接,根据后文“15 时, 福建和浙江……”,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行文思路,先表述全国的高温状况,再表述局部地区的高温状况,②应当在④前面。
(2)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 25 个字。(2 分)
【答案】答:修改为“福建全省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或“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
【解析】最常见的歧义类型,“部分”的指向出现了歧义,是两省的部分地区还是福建全省和浙江部分地区需要表达清楚指向。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黄岳洲 主编
附: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