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人间词话》《孽海花》

人间词话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词人、文学评论家。初名国桢,字静安,一作静庵,一字伯隅,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诸生。早岁从罗振玉游。留学日本,通多国文字,究心自然科学与哲学等,受尼采、叔本华等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光绪末年,执教于苏州师范学堂,充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辛亥革命爆发,东渡日本。归国后,充溥仪南书房行走。后主讲清华大学研究院。民国十六年(1927),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国维学术上为近代大师,甲骨文、古史研究等均为开风气者。文学上,在晚清即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著《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红楼梦评论》。其文艺理论较早吸收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及其方法,受叔本华影响尤深。其论词之“境界”说,为其文艺理论的中心与精髓。其诗早期即有思想新颖的作品,近体风格近陆游。民国后所作,《颐和园词》最著名,但为慈禧太后饰过,遗老思想较重。近体趋于高简,则受沈曾植影响。尤工词,提倡“境界”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樊志厚序称其“往复凄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沉,直而能曲”,“言近而旨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著作共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者凡四十二种。诗分别收于早期的《静安文集》及后期的《观堂集林》。词有《人间词甲乙稿》,朱祖谋删定为《观堂长短句》,刊入《沧海遗音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九七、费行简《观堂先生别传》、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萧艾《王国维评传》。

内容简介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王国维还进一步论说文艺创作必有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料和基本法则。所以,“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观根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也有其客观可能性。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比较卓越的艺术见解。

王国维还指出,词中所写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当然,王国维并没有明确和具体地论说这一点。

作品思想】

“境界”说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末词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2]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孽海花

【作者介绍】

刘鹗(1857—1909) 近代小说家。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后定居淮安。出身官宦家庭,幼年随父至任,性情脱略,尤厌薄八股时艺。二十岁时参加乡试,黜落以后,略不在意。次年,随其父丁忧解官回淮安。从父研习实学,究心治河、天算、医学及兵法,又旁及释氏及基督教义。二十四岁时游学于李光炘门下,来往于扬州,接受太谷学派思想,以“民养”为宗旨。致力于实业,曾从事经商、行医、开书局。为最早进行甲骨文收藏与研究的学者,所编《铁云藏龟》,为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著录集。另有《铁云藏陶》《铁云藏印》,医学专著有《要药分剂补正》等。文学上杰出贡献为长篇小说《老残游记》。诗作有《铁云诗存》。生平事迹见罗振玉《刘铁云传》、严薇青《〈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蒋逸雪《刘鹗年谱》。

【内容赏析】

《孽海花》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具有近代意义的新概念。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演义小说”,即历史的通俗化;而这里所说的历史小说,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把奇妙和真实”结合在一起,塑造“个人与社会历史命运更紧密结合的人物”,表现历史的本质和趋向,最终“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地位”。应该说,《孽海花》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堪称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小说。这自然与作者对法国文学特别是对大仲马、雨果的历史小说具有颇为精到的研究不无关系

它把故事和真实结合在一起,塑造个人与社会历史命运更紧密结合的人物,表现历史的本质和趋向,最终“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地位”。作者更注重表现诸多政治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诚如作者自云:“这书写政治,写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写皇家的婚姻史,写鱼阳伯、余敏的买官,东西宫争权的事,都是后来戊戌政变,庚子拳乱的根源。”

作家着眼于19世纪后半中国的“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首先,它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从中法、中日之战,清流党的锋锐,公羊学的勃起,到帝、后的失和,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活跃,还有柏林、圣彼得堡的风云,历史洪波巨流都留下了投影。其次,《孽海花》的讽刺笔墨亦擅胜场。作家多撷取一些有趣的琐闻轶事,举凡宫闱秘闻,科场闹剧,官吏贪墨,士林麻木等,初无过甚贬词,却能挖掘出其中荒唐、古怪、畸形的喜剧因素。再次,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

同时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故事开篇苏州雅聚园茶话,显示了咸、同年间人们对于科名的沉醉,留下了文化封闭心态的印迹。而在繁华总汇的上海,冯桂芬对新科状元金雯青的一席话,却透露了物换星移的信息。小说着力渲染上海味莼园的谈瀛胜会,通过风发泉涌的席间议论,几乎囊括了晚清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所提出的各种主张,表现了中国一代先哲奋进自强的追求。小说尤其突出地表现了旧式封建士大夫的必然没落。他们颇有文化素养,论金石,谈考据,一派高雅斯文气象,却大都不堪承当大事。如中法、中日战争数回中,那两位徒托空言、终无大用的书生庄仑樵与何珏斋。云卧园名流雅集中的翰墨场中怪杰李纯客,自鸣清高,疏狂傲世,其实却还是十里软红尘中的名利客。揭露这过渡时代中持守旧文明的“士”完全无助于挽救天朝上国的沦落,是此书的重要底蕴之一。

【艺术特色】

结构视角

《孽海花》的艺术结构的脉络是网状的,而非如传统历史小说采用顺序链条式的。鲁迅称许《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作家于小说结构尤为惨淡经营。

从叙事角度看,它吸取了近代小说的结构技巧,采用多个叙事角度。首先,小说的主线从表面上看的主线就是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实际上,这对男女主人公都只是线索人物,充当“参与情节叙事者”的角色。同时以金沟和傅彩云作为主要视角,仍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作为参与者所见所知不免有局限性。因此,《孽海花》作者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如第一回楔子中“爱自由者”是故事述说者,“东亚病夫”是记者。在小说中次采用了故叙说人(说书人)的直接介入。如此一方面理清线索,另一方面调整故事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到其实,小说能容纳更多的史实和较闻,间断也造成情节的波澜起伏,前伏后应,显出结构的紧密。

人物勾勒

《孽海花》的篇幅并不长,全部三十五回,二十多万字,写了二百七八十个人物,涉及犯清社会各个阶层。《孽海花》在人物描写上,长于写上层社会,尤其是上层知识分子,特别是所谓清流、名士。除了金沟、傅彩云两个主角有自己的性格史之外,其他人物大多是侧影或剪影。但笔墨虽简,大多是白描,稍带些夸张,却能酷肖其人。在笔法上,很明显地借鉴古典小说的传统按法,许多地方可见《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如第27回谈端敏等与李鸿章的助手马荣获、乌赤云在江苏会馆聚会,议论中日战事,大有《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韵味。

写作特点

《孽海花》是一部瑰玮缛丽的作品,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明丽如画。同时,它也是一部写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书,同时是针对看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兴趣写的,因此文字典雅含蓄,征引繁博,具有很浓厚的文人风味。这种文体风格,一方面,使小说很耐读,意味隽永,读的越多,推敲愈深,愈有趣味。另一方面,因为典故大多,征引的史实太繁多,如果没有对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不易理解文字的言外之意,甚至难以卒读。尽管如此,《孽海花》仍然是晚清时代的—部小说杰作,它成为沟通古典小说与近代小说的桥梁。

名 篇 赏 读

人间词话(节选)

讲评人:叶嘉莹

【原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讲评】所谓“境界”实在乃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质为主的。换句话说,境界之产生全赖吾人感受之作用,境界之存在全在吾人感受之所及,因此外在世界在未经过吾人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时,并不得称之为“境界”。如外在之鸟鸣花放云行水流,当吾人感受所未及之前,在物自身都并不可称为“境界”,而唯有当吾人之耳目与之接触而有所感受之后才得以名之为“境界”。或者虽非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外界之感受,而为第六种意根之感受,只要吾人内在之意识中确实有所感受,便亦可得称为“境界”。

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是有他的用心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诗有一个言志的传统;而词在最初兴起的时候,写作者却没有这种用心。……他只是要写一首漂亮的歌词,拿给漂亮的歌女去演唱。这就是诗和词最大的区别。所以当批评诗的时候,你可以批评它的思想、意识和内容。可是词都是写男女相思,都是写伤春怨别,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它的好坏呢?王国维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什么叫做“境界”?“境界”就是说,同样写男女的相思爱情,可是有一类词可以从所写的男女相思爱情之中引起读者的一种感发、一种联想,使读者产生更深一层的体会。它所传达的不是一个感情的事件,而是一个感情的境界。

【原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讲评】静安先生既又曾提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我们对这一点自也当略加解说。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静安先生所提出的“理想”与“写实”二词,实在不过只是假借西方学说理论中的这两个词语来作为他自己立说的代用品而已。其所谓“理想”,与西方伦理学中之与快乐主义、利己主义相对待之理想主义既不相同,与西方美学中之与形式主义、印象主义相对待之理想主义也并不相同。即使就西方文学理论而言,静安先生所提出的“理想”与“写实”之分别,与西方文学中理想与现实二大流派的一些义界纷然的各种理论,也并无太大的关系。他所着重的原来只是二者之“所由分”的一点根本上的差异而已,而其差别之处,则在于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事物者为“写实”一派之所由起,而取材于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但出于作者意念中之构想者,则是“理想”一派之所由起。

【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讲评】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指当吾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利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C项,“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诗中的人居之地,只能望见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表明此地有人烟,隐约的鸡鸣犬吠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诛茅地”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

16.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原文】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讲评】无论是“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当其写之于作品中时,则又都必然已经过诗人写作时之冷静的观照。“无我之境”既原无“我”与“物”利害关系之对立,自开始就可以取静观的态度。所以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至于“有我之境”,则在开始时原曾有一段“我”与“物”相对立的冲突,只有在写作时才使这种冲突得到诗人冷静的观照,所以说:“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又因在“有我之境”中,既有“物”“我”利害之冲突,所以其美感乃多属于“宏壮”一类;而在“无我之境”中,既根本没有“物”“我”对立之冲突,所以其美感乃多属于“优美”一类。由此可知,静安先生所提出的“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实在是根据康德、叔本华之美学理论中由美感之判断上所形成的两种根本的区分。  《古文观止》 

【作者介绍】

吴楚材(名乘权)、吴调侯(名大职)为叔侄二人,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清代人,生卒年不详。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有十二卷。共收录先秦至明末各家文二百二十二篇。以散文为主,兼录骈文、韵文。编排上与《文选》以来习用的按文体分类排列有异,大致按时代先后为序,分为七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每篇作品均有精当的评注分析。所收多为名篇和代表作,能兼顾各种风格、体裁,较少派别的偏见,加上篇幅适中,可读性强,符合雅俗共赏要求,成书后即风行海内,成为学习古文的启蒙读物,为清以来流传最广的文总集。初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后映雪堂本较流行。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6年据映雪堂刊本断句印行,1959年中华书局重排出版。

【艺术特色】

1.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选择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与艺术风格的篇章。《左传》是《古文观止》选的最多的一部书,此书选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等,都反映了《左传》的这一进步倾向。《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81篇,基本上能代表他们的特色。即使是个别篇章的入选,也往往能代表写作者的精神风貌。如《过秦论》《治安策》,显示出贾谊的才气横溢,议论深切;前后《出师表》,反复致意,可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情景交融,反映出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文章风貌。

2.对同一体裁的作品,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因而很少雷同单调的感觉。《古文观止》选录书信19篇,但大多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文并茂。有的曾影响了一代的重要决策,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有的发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张,如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如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有的是才智之士内心的不平,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有的深刻讽刺了腐朽的社会风气,如宗臣《报刘一丈书》;有的实际上论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如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写法上也变化多端,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反复隐喻,不能自止,几乎可以听到蒙冤哭泣之声;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险语惊人,蹊径独辟,用独特的议论开导友人,可以使人破涕为笑。同是干谒的书信,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豪放侗傥,没有乞怜之态;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通篇用一个比喻,反复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处境,恳求于人而又自负甚高。《古文观止》中,杂记(主要是景物记)分量很重,达27篇,而且各具特色。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寄托着自己放逐蛮荒的悲凉身世,把山水游记与抒情散文结合起来,含义深隐,别开生面;王禹偁的《待漏院记》,抓住人物片刻间的思想活动,着力渲染,解剖灵魂,披露肝胆,又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刻画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这种写法已开了《岳阳楼记》的先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写政绩,句句是抒发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排句散行,从容委婉;苏轼的《喜雨亭记》,抓住“喜雨亭”三字,反复发挥,文情荡淉,笔法灵活,最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小见大,结构严谨,从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学问、创造事业的大道理;等等。

《老残游记》

【作者介绍】

刘鹗(1857—1909) 近代小说家。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后定居淮安。出身官宦家庭,幼年随父至任,性情脱略,尤厌薄八股时艺。二十岁时参加乡试,黜落以后,略不在意。次年,随其父丁忧解官回淮安。从父研习实学,究心治河、天算、医学及兵法,又旁及释氏及基督教义。二十四岁时游学于李光炘门下,来往于扬州,接受太谷学派思想,以“民养”为宗旨。致力于实业,曾从事经商、行医、开书局。为最早进行甲骨文收藏与研究的学者,所编《铁云藏龟》,为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著录集。另有《铁云藏陶》《铁云藏印》,医学专著有《要药分剂补正》等。文学上杰出贡献为长篇小说《老残游记》。诗作有《铁云诗存》。生平事迹见罗振玉《刘铁云传》、严薇青《〈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蒋逸雪《刘鹗年谱》。

【情节浓缩】

全书共二十回。主人公老残,生于官宦之家,后来家道中落,便学了行医之术,行走江湖为生。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条破轮船在洪波巨浪里颠簸,很危险。他和两位挚友乘小船为大船的舵手送方向盘等工具。大船上水手在乘客中乱窜、搜身,甚至杀人抛下海去。他们三人在水手们一阵咆哮和全船的震怒下,逃回小船,却被大船上的人击沉入海。正当这时,老残被旁人唤醒,方知此是南柯一梦。

后来老残来到济南府,治好了高家姨太太的喉疾,医名大噪。应酬来往间,忽闻本地的玉大人有“路不拾遗”的政声,但却以酷刑出名。老残想探个究竟,便直奔曹州去了。

一路上,老残听到了玉贤办案的不少“政绩”,然而这些政绩里却有无辜百姓成为玉贤苛刑的牺牲品,玉贤却因此被山东巡抚加衔晋升。老残十分气愤,决定为民伸冤,打算去省城。路上因黄河冰冻不化,滞留在齐河县,遇上好友监察御史黄人瑞。经黄人瑞介绍和撮合,老残用几百两银子从火炕中救出妓女翠环并纳其为妾。从翠环那儿,老残又知道了一些黄河水患的严重和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的情况。

老残从黄人瑞口中得知齐河县有个“清廉得格登登”的县官名叫刚弼,这个人也和玉贤一样刚愎自用、主观断案,百姓有冤无处申。齐河县东北有个齐东镇,有一户人家,五十多岁的贾老翁有二男一女。大儿子三十多岁病死,留下媳妇贾魏氏。二儿子也成了家,只有十九岁的小女儿还没有出嫁。大儿子去世后,大媳妇经常回娘家,娘家只有老爹一人。这一天,贾魏氏又回娘家,这边贾家十三口却平白无故猝然死去。刚弼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魏家父女二人关入大牢,还动刑逼供。魏家管事的为救主人,拿了上千两银子到衙内求情。刚弼设下圈套收了银两为凭据,以贿赂官府、以钱抵命的罪名,对魏家父女动用严刑。贾魏氏不忍父亲受刑,就屈打成招。刚弼很是得意,准备了结此案。

无辜的魏家父女又要惨死在刚弼手下了。老残火速写信给山东省巡抚,救活了两条性命。但是,贾家十三口人死因不明,还是疑案,老残决心搞清真相。他访药铺、拜神甫,东奔西走,几经周折,才侦察清楚,原来是贾老翁女儿的情夫吴二浪子用一种香草“千日醉”给害死的。其实这不是剧毒药,只是活人吃了就像死人一样,千日之内若寻来另一种药草“还魂草”,这些人仍能复活。老残让官府将吴二浪子押入监牢,然后他亲自往泰山寻“还魂草”。贾家十三口又活了过来。从此,魏家一案了结,巡抚批吴二浪子监禁三年。贾、魏两家都感激老残,视老残为救命大恩人,各送三千两银子酬谢,老残分毫不收。两家只好招来戏班子,大摆宴席款待老残。老残没有久留,带着翠环匆匆离开齐河县,回江南老家去了。

【作品赏析】

《老残游记》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在《自叙》中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暴露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并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乃昏官酷吏的虐民行为,反映了晚清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对清政府仍寄予希望,所以行文中流露出对资产阶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的敌对态度。名 篇 赏 读

待漏院记

王禹偁

【题解】待漏院是北宋承袭唐朝制度建立的,为百官等待上朝之地。王禹偁(chèn)做这篇文章时担任大理寺评事,通过对宰相在此等待上朝时所思考内容的猜测,分出贤相、奸相及庸碌之人的区别,希望他们能为生民考虑,多行善政。全文多用排比,整齐精炼富有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正文】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1),何谓也?四时之吏(2),五行之佐(3),宣其气矣(4)。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5),六卿分职(6),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7),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注释】(1)品物:万物。品,众。岁功:一年中的农业收获。(2)四时之吏:古代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官员。(3)五行之佐:古代顺应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施政的辅佐官员。(4)宣其气:古人认为万物的生长、四时的运转都由于一种内在的“气”的促动。这里是说,使万物、四时顺守自然的规律生长和运转。宣,疏导。(5)三公:按《周礼》的说法,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这里指朝廷中的最高一级官员。(6)六卿:《周礼》中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里指朝廷中分管各部的大臣。(7)咎(ɡāo)、夔(kuí):传说中舜的大臣。咎即皋陶。房:房玄龄,唐太宗时名相。魏:魏徵,唐太宗时名相。

【译文】天道并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庄稼能得到好收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由于掌握四时和统辖五行的天神,使四时风雨顺畅通达的结果。皇帝并不说话,而百姓却能亲睦,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由于三公商讨了大计,六卿分掌自己的职责,推广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这就可以明白,君主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辛勤劳苦,是取法于天道的缘故。古代善于辅助国君治理天下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徵,屈指可数。他们不只是有德行,也都是十分勤于职守的。早起晚睡,为天子效劳,卿大夫都是这样,何况是宰相呢!

【正文】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1),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2),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3)!相君至止,哕哕鸾声(4)。金门未辟,玉漏犹滴(5)。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6)?

【注释】(1)丹凤门:汴京皇城的南门。(2)北阙:原指宫殿北面的门楼,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后为帝王宫禁的通称。向曙:天快亮。(3)煌煌:明亮。火城:百官朝会时宫门前的灯火仪仗。(4)哕哕(huì):有节奏的车铃声。鸾:车铃。(5)漏:古代标有刻度的计时工具。(6)其:大概。

【译文】朝廷自建国之初沿袭前代制度,在丹凤门的右边设置了宰相待漏院,表示要勤于政务。当北面的宫阙映出一线曙光,东方还没有亮,宰相就从家里动身上朝了,那仪仗队的烛火多么辉煌灿烂啊!宰相到了待漏院,车马停了下来,而那一阵阵有节奏的铃铛声还在回响着。那时,宫门还没有打开,玉制漏壶里的水还在滴着。于是便收拢车篷,下车到待漏院里稍事休息。在等待早朝的时候,宰相大概有许多考虑吧?

【正文】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1);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2),灾眚荐至(3),愿避位以禳之(4);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釐之(5)。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6)。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7),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8),食万钱(9),非幸也,宜也!

【注释】(1)弭:消除,平息。(2)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自然现象。(3)灾眚(shěnɡ):灾异。荐至:接连不断地来。(4)禳(ránɡ):祭祷消灾。(5)釐(lí):治理。(6)四聪:古代国君随时视察四方民情称为四聪。这里代指皇帝。(7)清夷:清明平静。(8)总:统率。(9)食万钱:享受优厚的俸禄。

【译文】他们有的考虑的是百姓还没有安居乐业,怎样使他们平安富裕;四方的少数民族还没有服从,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顺;战争还没有停止,用什么方法去平定它;农田还有很多荒芜的,用什么办法将它们开垦;有贤能的人才还在民间,我将把他们选拔上来;奸邪的小人还待在朝廷里,我要把他们贬斥出去;天时不正,灾祸不断,我愿意辞掉相位,向上天祷告来消除灾难;各种刑罚还没有废除,社会上欺诈行为经常发生,我要修养德行,加强治理。怀着这样深深的忧虑,等待天亮上殿去。当皇宫的大门一打开,善听各方意见的皇帝离得很近。宰相向天子报告了他这些想法,君主一一采纳。社会风气因此而清平,人民生活因此而富裕。如果这样,那么宰相统率百官,享受很高的俸禄,便不是侥幸受宠,而是十分应该的啊!

【正文】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1);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2),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3)。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4),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注释】(1)陟:提升。(2)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3)重瞳:据说舜、项羽都是重瞳。这里指天子。(4)隳(huī):毁坏,败落。

【译文】他们有的考虑的却是私仇还没有报复,怎样才能驱逐仇人;旧恩还没有报答,怎样使自己的恩人享受荣华富贵;金钱美女,用什么方法搜罗到手;车马古玩,用什么伎俩夺取过来;奸邪小人依附我的权势,我将提拔他;正直的人直言指责我,我将把他贬黜;春、夏、秋三季发生灾情,报告上来,皇上忧虑,我要编些花言巧语使他高兴;官吏们贪赃枉法,皇上听到了怨恨的言论,我又要用谄媚的姿态博取他的欢心。私心纷乱不息,坐在待漏院里打瞌睡。当皇宫的大门打开,皇帝屡次注视,宰相对他说些假情况,皇帝被迷惑了。政权因此毁坏,皇帝也因此而有倒台的危险。如果这样,那么这宰相被下狱处死,或者被流放远方,不是不幸,也是十分应该的。

【正文】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1),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2),亦无所取焉。

【注释】(1)旅:众。(2)备员:充数,虚充职位。

【译文】由此可以明白一国之政,万人之命,都系在宰相身上,难道宰相可以不小心谨慎吗?此外,还有那种既没有人咒骂,也没有人称赞,随大流进退,窃取高位而一味贪图厚禄,顶个名额而只知道保全自己的人,也是毫不可取的。

【正文】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1),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释】(1)棘寺:即大理寺,掌管刑狱的最高机构。

【译文】大理寺的小官吏王禹偁作这篇文章,希望书写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以劝诫执政的宰相。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1001.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 3月 13日
下一篇 2024年 3月 13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