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6月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早年热衷功名,19岁接连考取县、道、府3个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71岁才援例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终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能诗文,善做俚曲。以多年之功采集民间野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1715年2月25日,蒲松龄在家中逝世。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书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
主要作品
图片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图片
《聊斋志异》自序
图片
原文: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遗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赢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译文:
身披香草的山鬼,引发了屈原的诗情;牛鬼蛇神样荒诞的事情,李贺却吟咏上了瘾。直抒胸臆,不合世俗,是有传统和缘由的啊。我落寞微贱,有如秋天的萤火虫,发出的微光却引起魑魅争抢;追名逐利,随世浮沉,引起了魍魉的讪笑。才分虽然比不上干宝,却痴迷搜集怪异之事;性情近似于苏轼,喜欢听人讲说鬼的故事。听到就写下来,于是汇编成书。久而久之,周围志同道合的人寄来共同感兴趣的故事。由于爱好和兴趣,故事的数量不仅得以聚集,积攒得越来越多,而且内容也超出想象:虽然是周边的人物,发生的事情竟然比荒蛮之地更为奇异;事情就在眼皮底下,可怪异竟然比人头会飞的国度更加离奇。逸兴飞动,狂放不羁,固然难以推脱;永远寄托放旷的胸怀,如痴如醉,也不必讳言。那些诚实的人可能会因此笑话我吧?然而道听途说或许有不实之词,而三生石上的故事,却可以让人明白前生今世的因果。所以狂放恣睢的话或者有些道理,不能一概因人废言。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梦见一个病弱的和尚,身穿袈裟,偏袒右肩,走入卧室,一帖如铜钱般大小的圆圆的膏药粘在胸前。父亲惊醒后,恰巧我就出生,真像梦见的那样。而且,我从小就体弱多病,长大了也命不如人。门庭冷落,车马稀少,家里像远离尘世的僧房;靠着笔墨谋生,清贫萧条的生活如同和尚的钵盂。我经常搔头自念,是不是果真那个和尚是我的前身啊?大概因为我前生前世有缺失,不能修成正果;于是今生今世像飘在藩篱粪坑的落花一样不幸。唉,茫茫六道轮回,怎么能说没有因果道理呢!只是可怜我在半夜里伴着昏昏半明的烛光,孤独地在萧瑟的书斋、冰冷的书桌前,打算积少成多,搜集狐鬼故事,狂妄地想把它续成《幽冥录》的续编;边喝酒,边写作,仅用它来发抒胸中的愤懑。这样的寄托,也真是可悲可叹了。唉!我像霜后寒冷的鸟雀,贴紧了树枝也感受不到温暖;又像是对月伤怀的秋虫,依偎在栏杆里自我温暖。理解的知音,只能在梦魂的冥冥中求取了。
赏析:
这是蒲松龄为《聊斋志异》写的序言。
有人写序言是在书成之前,有人写序言是在书成之后。这篇序言写于1679年,蒲松龄40岁,正是《聊斋志异》在创作过程之中却又已成规模之际。因此序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展现的《聊斋志异》的追求,体现的是蒲松龄中年的心路历程和此一阶段《聊斋志异》的创作宗旨。
这篇序言强调《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是“集腋为裘”,非一时兴起之作;却又“浮白载笔”,充满感情色彩。创作目的是“妄续幽冥之录”,“仅成孤愤之书”,有着现实的劝惩和明确的批判目标。创作环境是“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那既是蒲松龄当日设馆授徒环境的自然写照,又是在科场中怀才不遇,渴望知己的一种创作心态之反映。“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则直然是小说家孤独灵魂的凄厉呼喊,引人心悸。
值得深思的是,作为短篇小说集的序言,本篇开首所引述的作品模式和先贤范式不是小说和小说家,而是诗作和诗人,是屈原、李贺及其作品,并称“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屈原和李贺对于蒲松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聊斋志异》具有诗的品格,蒲松龄是以诗为小说,或者是以小说为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因此,这篇序言虽短,却是阅读《聊斋志异》的重要锁钥。
孤立地看,这篇序言也是感情浓烈,极具抒情色彩的好骈文。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70404.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