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敬梓, 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 体讽刺小说,全书 回。这部小说以 封建社会后期 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对于 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4.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
6. ,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
8.张铁臂,曾在娄家 事件中骗取娄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 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 “看破了相”。
9.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
11. ,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弃妻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穷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12.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成为 。
15.《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吝啬鬼”形象是 。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作分析。
4.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5.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6.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义。
1.清 文木老人 2.章回 56 知识分子及官绅 士林 3.沈琼枝 4.王冕 5.周进 6.成老爹 7.严贡生 云片糕事件 8.人头会 张俊民 蘧公孙 9.牛浦郎(或牛浦) 10.杜少卿 11.匡超人 12.贡生 13.德行 14.杜慎卿 15.严监生
1.小说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2.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艺术上有较大成就。
(1)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2)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3)人物艺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4)结构艺术:鲁迅评价小说的结构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4.季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5.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6.严监生是个典型的吝啬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一靴子头踢开了趴在他腿上的猫,这个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7.“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