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后文简称“2017 年版课标”)“三大亮点”之一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俨然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热词”,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人重视。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尤其是如何让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落地”,也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2017 年版课标实施两年来,课标专家在语文核心期刊和各种培训会上给我们进行了许多理论层面的解说,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 2017 年版课标、对学习任务群有了了解。但一线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习惯于传统的讲授研习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转变。加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目前只在六个省市使用,其他地方的一线教师使用的还是原来的教材,而这套教材好像也不太适合任务群教学。
这就造成了许多地方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现象,即理论上学习的是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上还是传统的单篇教学。
那么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如何落地呢?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在“群”上,也可能是在“任务教学”上。就目前条件来看,在全面落实任务群教学之前不妨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即教学内容还是以单篇文本为主,但是可以把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真实情境,一个是任务驱动)[2] 引入其中,以基于生活的真实情境创设为起点,在情境中引出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以《登泰山记》这篇课文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网上关于这篇课文的 20 多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归纳整理后发现,其教学目标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了解文中“记、阴、阳、晦”及姚鼐、桐城派、泰山等文学文化常识。
2. 识记“阴、乘、限、巅、晦、极、驳、漫、失、僻”10 个词,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
3. 研读课文,画出作者登泰山的路线图,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游记写法。
4.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段,学习借鉴作者多角度景物描写的技法。
5. 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其教学过程也大致相似:初读课文,疏通字词,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段意;三读课文,研读作者登山经过,画出登山图;四读课文,赏析雪中泰山图,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法;五读课文,体会文本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几十年来也都是这样教的,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它与 2017 年版课标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要求完全相背。这种教学既没有真实的生活情境,也没有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所有知识都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我主动建构的。这样的教学说到底还是在教学文本内容,而不是利用文本来教学语文,更谈不上实施语文课程,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尝试运用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项目学习中研读课文,通过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登泰山记》的教学设计,请各位大方之家指正。
一、情境创设,任务布置寒假将至,你和几个同学约好寒假去游览泰山,你作为领队,请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 请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你们本次登泰山的游览图并写好解说词。
2. 临行前,天气预报泰安地区将有大雪,有同学以“雪中泰山没什么看头和雪天登山不安全”为由打退堂鼓,请你以领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劝说同学如期前行。
二、情境任务说明
1. 任务驱动学生探究文本。
依据上文列出的教学目标,任务 1 指向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文学文化常识,画出作者登泰山的路线图。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自我建构。想把这个游览图画好,并配上解读词,学生就必须细读文本,了解泰山之“阳”与“阴”各是什么、泰山三谷的走向、作者登山路线的几处景点以及山顶上三座祠堂的位置关系。而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文言实虚词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倒逼学生研读文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而且因为学习小组最终要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各小组都想表现得更加优秀,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他们在绘制游览图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研读课文,还要借助一些其他文本资源,才能把游览图绘制得更加全面和出众。在解说词的撰写中,学生自然就会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这样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学习知识,效果远远强于那种抽象的讲授写作方法。
任务 2 指向欣赏“泰山日出”片段,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法,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因为同学以“雪中泰山没什么看头和雪天登山不安全”为由打退堂鼓,那么说服这些同学就要告诉他们“雪中泰山更美”。这就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泰山日出”一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再描绘出来。这样的任务不露痕迹地考查了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的能力,并且不只是翻译,还要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雪中泰山的美景,这就让学生在无形中鉴赏并学习了作者写景的方法,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开始真正地喜爱祖国壮美的河山。
因为如果自己都不能欣赏这种美,不能描绘这种美,他(她)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而且“雪天登泰山不安全”的确是事实,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文本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样的细节之处,并想出应对的方法。这就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和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2. 真实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寒假将至,你和几个同学约好寒假去游览泰山”,这样的情境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现在的高中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大多都有旅游的经验,在他们中也有些学生真的去过泰山,甚至是雪中登过泰山。这样的情境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但是要完成“绘制你们本次登泰山的游览图并写好解说词”显然不是简单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并完成任务的动机。而说服不想去的同学,是团队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事情,也是学生在当前或未来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问题,富于挑战性和实用性,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动机。
3. 在活动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就必须读懂文本,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熟悉文中所说的泰山各景点的位置、作者登山的经过,并将其转化为图形表现出来,还要配上文字说明。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而要说服“雪中泰山没什么看头”的同学,首先要自己能够欣赏出文中所描写的雪中泰山之美,并把这种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正是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中完成了语言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为何要雪中登泰山”,这不仅是为了欣赏泰山的另一种美,还涉及“登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它是胸怀的象征,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象征,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所以,这项语文活动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4. 在阅读教学中整合写作教学。
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写作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不愿写;二是没的写;三是不会写。
荣教授认为写作教学首先应该解决“为什么写”,再解决“写什么”,最后才解决“怎么写”[3]。在这个情境中设计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一个写作任务,而这个任务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两大问题。首先,“为什么写”。目的很明确,为了说服不想登山的同学,这就让写作有了真实的意义。同时,写作还有明确的写作身份——领队;清楚的写作对象——不想在雪中登山的同学;限定的写作体裁——劝说类文章。
有这些要素,写作就成为“真实写作”。其次,“写什么”。写雪中泰山的美景,写如何安全登山,而这些内容是不需要学生苦思冥想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的。有了清楚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写作就不会再让学生望而生畏了。这样的任务,也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用阅读促进写作,用写作强化阅读。
三、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图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共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同学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有同学负责设计,有同学负责绘图,有同学负责写解说词,有同学负责撰写劝说文章,有同学负责讲解,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教师参与其中并进行点评。当把课堂让给学生展示时,我们发现学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这里仅给大家展示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游览图见上,劝说文章见下,解说词略)。
致雪天不能前行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们由天气预报得知,泰安即将下雪,届时泰山上将白雪皑皑,山上景色也将更加出奇。冬天登泰山,可以欣赏泰山的苍茫劲挺,感受泰山从容的霸气,放眼望去,心情豁然开朗,登的是一份心境,是一份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登山。
泰山冬季偏冷,但可以看到日出的机会大大增加。更何况雪后的泰山没有了旅游旺季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下,更能展现它亘古不变的气势与威严。行走在山路之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幅“远方山黛,近处墙红,庙檐堆雪,树挂雾凇”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恍惚行走于云端。如果你毅力再好一些,待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泰安城上,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则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中华阴阳之理蕴含着相互转化的奥妙,智慧可以把严寒的磨砺转化成骄阳的丰收,温暖心念的传递也可以让寒冬萌出春的新生。每一次日出都是极深的夜与崭新一天的交替,清晨登上圣山之巅,是观云海赏日出的绝佳时机,更是成就更新更好的你的一次转瞬即失的美好时刻。
当然,雪天登泰山也极具挑战性,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登山前,应选择合适的衣服、装备及食物。内衣应选择保暖排汗的,外衣则要选择防风、防水、透气性好的,如冲锋衣、羽绒服。衣服备齐,但也不能穿太多,上山容易出汗,衣服湿了反而容易着凉。防滑性好的厚底登山鞋或运动鞋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记得带上双肩包、保温壶以及适量的轻便的适合补充体力的食物。
登山途中一定要注意: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雪天要特别注意防滑,雪地行进前后间隔约一米距离。雪地中若无脚印,可用登山杖做试探,确保安全才可行走。通过艰难路段时,若有登山安全绳,大家就要连成一线前进;若无,则手拉手行走。我们还会邀请一位登山经验丰富的家长随团前行,所以,只要你做到以上几点,请相信你一定能够安全到达顶峰,看到你在平时看不到的雪中泰山之景。
同学,你还犹豫什么呢?给我们一个机会,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巍峨的泰山在等着你,壮丽的东岳在向你招手,洁白的雪花在向你呼唤!来吧!让我们共同开启这次难忘的雪中登泰山之旅吧!
领队:×××× 年 × 月 × 日
四、课后作业
此次寒假的“雪中登泰山”之旅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领队,请你写一则游记向班级中没能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介绍一些登山中的趣事或雪中泰山的美景。要求用文言文形式完成,不少于 300 字。
这个作业设计同样是基于一种真实生活的情境,致力于做到读写的融合,用读的方式来促进写的提升,同时也用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研习。“掌握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知识”,这个写作要求,让学生在运用“移步换景和“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活动中学习了游记的写法,同时要求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也是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和建构的最好办法。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改变了诵读、翻译、串讲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尝试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虽然可能在一些文言实虚词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运用上做得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保持着高度的自主学习热情,课堂小组研习文本、课间办公室查找资料、课后合作绘画撰词,都让我们感受到任务驱动、学习活动所带给学生的学习上的变化。尤其是学习成果展示环节,让我们真实地体会2017 年版课标所要求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主客观条件下,如果不能全面落实主题式大单元任务群教学,那么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不失
为一个可行、可操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 . 大观念和核心学习任务统领下的大单元设计[J]. 语文建设,2019(11).
[2]方智范 . 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价值刍议[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6).
[3]荣维东 . 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