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方山子传》,有删节)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2)晚乃遁于光、黄间
(3)闾里之侠皆宗之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过岐亭 及鲁肃过浔阳(《孙权劝学》)
B. 适见焉 见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
C.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 方山子亦矍然 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 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图片
参考答案
图片

1. (1)一起、共同(2)隐居(3)尊崇,敬仰
2. C
3. (1)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呼 余 宿 其 家
5. 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有才华,但“不遇”,无人赏识,没处施展;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分析】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解答】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相与”,一起、共同。“遁”,隐居。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过”解释为: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看见;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的“然”解释为:……的样子。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如”,像;“交横”,交错纵横;“故人”, 老朋友。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划线句翻译为: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故可断句为: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结合原文回答即可。首先回答人生际遇。关于苏轼,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是被贬官。结合“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分析,方山子:有才华,但“不遇”,无人赏识,没处施展。排遣的方式:结合“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析得出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得出:隐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古文阅读

必考文言文《三峡》重点字句翻译

2023-10-3 8:24:54

古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范滂和苏轼》

2023-10-4 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