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谈读书》谈读书

由《谈读书》谈读书

       上周五的语文课我和班级里的同学们共读了《谈读书》这篇文章,在此记录一下当时的感受。

       因为这学期自己一直在读书,虽然有时候是主动的读,有时候是被学习共同体推动去读,好在一直坚持着,所以遇到《谈读书》这篇文章时非常的开心,因为自己一直想跟同学们谈谈自己这学期读书的感受和读书的方法。

      《谈读书》这篇文章对读书的方法表述的非常清晰,我就借花献佛,跟孩子们谈了几句,并向他们“吹牛”说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很多的感想,可以写一两千字了,因为周末在读郭明晓老师的《我是来自大西洋的飓风》,写了一天的读书随感周末就结束了,所以拖延到今天,也就是星期一才有时间记录。

      《谈读书》这篇文章作者从读书要读好书、忌杂、在“精”、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读自己喜欢的、读精髓和神韵六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一、读好书

      小学阶段的好书首选“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推荐书目即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有相应的课文进行阅读指导。

      比如五年级下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就有相应的单元对接,《草船借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景阳冈》指导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懂、不懂的词句应该如何应对,《猴王出世》在保护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通过《景阳冈》一课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训练和检验,《红楼春趣》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联系单元口语交际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的编写剧本、表演课本剧,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延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如何判断一本好书,我想孩子们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靠老师的推荐,除了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老师还可以推荐哪些好书呢?

      我认为可以跟随课文内容选择。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可谓是千挑万选仔细斟酌出来的,里面有很多文章选自某一本书的某个章节。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课文就选自《小英雄雨来》,第21课《芦花鞋》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老师的推荐学生有时候不一定听,要想让学生主动去购买这本书,首先是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要引人入胜,学生将书本中的内容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去,他自然而然就去买这本书了。

      学生听了老师的这堂课,不用老师提醒,就自觉的去阅读整本书,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延展性的课堂。

      我很惭愧,班级里只有少部分在我上完这类课自觉买书来看的,还需要努力。

二、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记杂乱无章的读。

      抬头看向我的书柜,四大名著、《不跪着教书》《为何家会伤人》《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教师掌控课堂的技巧》《中国古代神话》《第一次品国学就精通》《瓦尔登湖》《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有些是自己当时感兴趣买的,有些是教师培训送的,有些是为了充盈自己的书架但是一次都没有碰的,挺多挺杂的,所以认真读完的书目是少之又少,有些翻开读了几页没有兴趣又放在了一边蒙尘,这就是书太多太杂的缘故。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例如我这学期在读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与之相关的书还有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埃里克森和兰宁所著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这三本书就是一个系统读物。

      《大概念教学》是中国人所著,所以读起来稍微轻松一些,但其实也不轻松,里面的理论知识太多,我也在反复的啃读。虽然第一遍已经读完,写了上万字的读后随感,但要达到“理解”的境界远远不够,还需要反复读。四月初读完,现在六月初,间隔了两个月,当我重新翻开这本书,发现自己的收获又不一样了,所以好书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回味。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谈读书》这篇文章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要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我仿照这个例子举了阅读童话故事,孩子们读了《安徒生童话》,再读《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中国的童话《稻草人》《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郑渊洁童话》等等,还可以听听同学、老师、知名作家等对一些童话故事的评价,拓宽自己的思维。 

三、读书是一场面见“作者”的旅程

      有些一流的好书,如果读起来头晕、发困,再怎么读也读不下去,感到难受,那就别读了,因为见不到“作者”,怎么能跟作者“交谈”呢?

      我这里的“作者”指的是阅读者跟字里行间有着共鸣的时刻,对阅读者的生命状态有着若隐若现的影响,或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思想被阅读者触摸到了一二;“作者”是判断一本书是否是好书,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的关键要素。

      去年有一段时间心境不好,总是恍恍惚惚的,对万事万物是一种逃避的状态,有朋友推荐我去读《被讨厌的勇气》,买回来之后读了几次都见不到“作者”,自然没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现在也只能摆在书架里落灰,等待下一次的开启。

      和同学们一起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苏七块》,同学们读起来有兴趣,我读起来也很有兴趣。读的时候好像冯骥才就站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介绍“苏七块”,他说了苏七块的传说、穿着打扮,每次就诊必须得七块银元的怪规矩是他绰号的由来,后面又用一件事情表现苏七块医术精湛、固执倔强又不失善良。

      为什么读起来有兴趣?首先是故事出自生活,我们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怪人,但是自己从不曾用文字表现出来,你看,冯骥才写出来了,还写得这么生动,可见是仔细了解过这个人物的,我们无形中已经在心里佩服这个作者了。另外冯骥才通过“苏七块”这个人物身上固执倔强又不失善良的好品质悄悄的在影响读者的生命。跟“作者”交流,我们知道了一旦立了规矩就不能改,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换种方式处置,这次跟“作者”的交谈的的确确会影响读者内在的价值观。

      去面见书中的“作者”吧,相信你会有别样的收获。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体会,我建议他们用批注的方式简简单单写几个字,一个章节读完之后整理自己的批注便可以写一篇读后感。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看见一些跟自己心境或者是勉励自己的句子也可以勾画下来,准备一个好句收藏本记录下来。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能否领悟到整本书的精髓和神韵。

      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疑惑不解之处,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查找资料或询问旁人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许你通过一次次解惑顿悟“作者”。

2023年6月5日于金堂家中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2865.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7月 20日
下一篇 2023年 7月 2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