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图片
1.通过诵读文本,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填写诉讼书理解人物的“苦”,深刻理解诗歌的主题。
3.通过阅读链接材料,挖掘其社会根源,理解诗人济世情怀。
教学难点:
图片
通过阅读链接材料,挖掘其社会根源,理解诗人济世情怀。
教学环节:
图片
导入:
三首诗歌,在我的眼里相当于三份诉讼案例,今天我们就从原告、被告、律师三种角度来分析诗歌中向我们倾诉了什么?
环节一:诵读诗歌  谈谈感受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诵读诗歌,请以诗人的角度说出自己的诵读感受,用“作为诗人,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感受或情感)”,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朗读评价要求:1.声音洪亮;2.有感情地朗读;3.读出重音、停连等。
环节二:化身律师 填写诉讼书
三首诗歌都向我们哭诉了三段悲惨的经历,请同学们作为原告的辩方律师,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填写诉讼书。
诉讼书
原告
卖炭翁
老妇
诗人
被告
住所
不详
石壕村
成都
典型证据
物证、人证
炭  牛车
两鬓苍苍身上衣正单
十指黑
半匹红绡一丈绫
儿媳妇  小孙子   老翁
书信
南村群童
茅屋
茅草
破被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
石壕吏
原告口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原告的损失
物质损失:
一车炭的辛苦钱
一家人的口粮钱
卖炭翁的血汗钱
一个儿子战死
一个儿子杳无音讯
一个儿子还活着
儿媳妇无法见人。孙子嗷嗷待哺
老头子跑了
家破人亡
屋子漏雨
被子破了
自己失眠了
穷困潦倒
精神损失:
关乎人命!
关乎人命
无法安身立命
诉讼请求(希望法院的判令)
赔偿一车炭的价钱
吃饱穿暖
不服兵役
各种徭役、赋税、还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有安身立命之所
反应现实
百姓生活困苦
百姓生活困苦
百姓生活困苦
活不下去了
环节三 化身角色 探究根源
(一)化身原告  倾诉“苦衷”
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重要语句,作为原告倾诉其“苦”。
《石壕吏》中“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太太说出了______与_______的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与死的矛盾,因为这样的家破人亡,苟且偷生还不如死了,但是有乳下孙又不能去死。倒不如死了的人一了百了。)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说出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矛盾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于炭的价钱与天气的寒冷的对比关系:天气越寒冷炭越应该好卖,但是又担心炭的价格被压低,卖不出好价钱。)
《茅屋》中“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说出了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矛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我与大我的矛盾,因为大风吹来,茅草都被吹走了,南村群童抱走茅草可能是为了补充自己家里屋顶上的茅草,体现当时百姓家里的生活都很艰难。所以我呼喊的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能叹息这艰难的时运。)
(二)化身被告 探其根源
   请同学们抓住“被告”的具体语句,结合链接材料说出你的发现并得出结论。
   1.《卖炭翁》中“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敕”的秘密:
 敕
 1. 帝王的诏书、命令:~命。~书。~封。奉~。宣~。2. 告诫:申~。戒~。3. 古同“饬”,整顿。
2.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字也作勅、勑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由汉代的戒书发展而来,汉初皇帝训诫新任的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用戒书,后来凡告谕京外各官也用戒书。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沿用汉制,北周曾将敕书改为天敕。唐代的敕书,分为发敕、敕旨、论事敕及敕牒 4种。官府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等重要事情用发敕,又称发日敕,由皇帝亲笔填写日期;因官僚奏请而颁发的皇帝命令称敕旨;皇帝训诫百官用论事敕;由尚书省粘连牒文发出的敕书称为敕牒。
发现的问题:皇帝会为了卖炭翁的一车炭发布一份诏书吗?
预设:有假传圣旨的嫌疑。那么“黄衣使者白衫儿”们为什么敢这样做呢?吓唬老百姓;宫廷内管理除了问题;中饱私囊。——晚唐时期宫廷内部管理不善。
2.《石壕吏》中的“吏”的秘密: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科举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
吏: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贪官污~。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
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比如《水浒传》宋江,刀笔小吏。
发现的问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呼”可以理解为:高呼、怒呼、呼来喝去的意思, 
“怒”理解为:发怒、恼怒、怒斥、怒视、狂怒、大怒 具有蔑视、无情、冷酷的情感;
结论:“吏”“黄衣使者白衫儿”是统治阶级的缩影,是他们的代表。可见统治阶级不顾百姓的死活,一味地剥削压迫,毫无人性。
3.《茅屋》中“丧乱”的秘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课下注释)
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荐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 清 顾炎武 《顾与治诗序》:“晚值丧乱,独身无子,迫於赋役,困躓以终。” 陈去病 《鉴湖女侠秋瑾传》:“时天下丧乱,内外交鬨,而中朝政治,日益寙败。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发现的问题:诗人不是为了自己的穷困潦倒而“少睡眠”,而是担忧天下苍生!
   
 结论:
三首诗歌反应的现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饱受战乱之苦  活不下去了!
根源: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  丝毫不考虑民生问题
诗人的情感:讽刺了腐败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环节四:化身诗人 知人论世
在严峻的政治背景下白居易、杜甫的“大胆”诉求是非常危险的,你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读书人?
在_________的社会状态下,诗人敢于___________(为民请命、说真话、呈现真实的事件、敢爱敢恨…)
这三份诉讼书告诉我们:时代需要为民请命的人 时代需要读书人的济世情怀!
环节五:谈谈理想的生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我们再来回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呈现的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图景,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桃花源人“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都是因为战争带给人们的都是苦难,和平美好的生活永远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想想我们现在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居家学习,安全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生活保障,不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吗?请同学们珍惜时下,认真反思,努力学习!
作业布置:
1.请更换人称,从石壕吏、南村群童、老翁中任选一角度扩写故事情节。
2.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为石壕吏、宫使录一份口供,200字左右。
3. 阅读《观刈麦》,从多个角度探究其痛苦生活的根源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61786.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5月 31日
下一篇 2023年 5月 3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