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祖先的摇篮》是统编版二下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这首散文诗共分为五小节,第一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摇篮”的说法,从而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想象,最后,树叶的声响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赞叹。这首小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好奇发现,推理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古老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的赞美、向往之情。
首篇课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如何设计才能为整个单元定下设计合理,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经过几轮教研后,我们提出了利用:“巧用图片”、“联系生活”、“借助词句”等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以读促悟,营造氛围,品味诗韵等路径,提升学生审美体验。本篇课文的设计思路主要表现为用方法集中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在实践中进行语文字的运用。
抓住题眼,有效训练,利用本课课题为抓手,紧紧围绕“祖”字从对“祖先”意思的理解,到“祖”字字形的理解,到写法的指导,紧扣课题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开课伊始就令本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如何从对文本的理解中,促使学生的想象趋于合理。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路径对文本进行解读;
一、巧用图片,感悟词语
原始森林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原始森林“大”和“美”的特点,祝老师课前搜集了原始森林的组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激发学生对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绿意盎然”等词的感同身受。而绿色是旺盛生命力的代表,当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原始森林的生机和希望,说明学生已经感悟了本课“浓绿”、“树荫”的意思。教师小结方法:可以巧用图片拉近了孩子与词语之间的距离。
二、联系生活,体悟温度
“字词知冷暖,读词要融情”。短短的一节诗不仅写出了原始森林的美,当感叹于“这是多大的摇篮哪!”时,我们深知这原始森林有令人敬畏的力量。其实细细想来,只要是一望无际的事物都有巨大的力量,如: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望无际的海洋、一望无际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沙漠。这些一望无际的事物不仅在人类面前展示了自然的壮美,还令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面临的终极问题。因此,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刻挖掘其内涵,找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用心体味、细细揣摩,感知词语的温度会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当教师小结学习诗歌方法“我们抓住文中“一望无边”这一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味。“借助关键词句能让我们的想象更加合理。”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联系生活,进行表达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实践性的特点,祝老师出示诗歌第2、3小节,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出现祖先在原始森林活动的场景:摘野果、掏雀蛋、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学生发现这些词都是动词加对应的事物,学生也能列举出生活中由类似大量的词语。文本提供的词语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学生学习规范表达的范本。学生在联系了生活经验后发现从比划“掏雀蛋”中,“掏”字理解祖先的小心翼翼和鸟筑巢很深。从“捉蜻蜓”、“逮蝈蝈”“捉”、“逮”中感到蜻蜓的静态和蝈蝈的灵巧。从“逗松鼠”“逗”中感受松鼠的活泼、可爱。因此这几个动词的运用把描写对象的情态生动的刻画出来,而当我们借助生活经验去想象,就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妙趣横生。我们在描述事物的时候也尽量做到用词准确。在“发挥想象,祖先还会在森林里做哪些趣事?”的质疑中,学生自由表达,体会表达的乐趣。如何让表达更加规范,教师提供了表达支架,可以借助文中课后练习出现的词,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词:“挖野菜 闻花香 捕猎物 缝兽皮 堆篝火 避野兽 制工具 做记录 ”,还可以是学生联系生活想到的词。整合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生活,在恰达的时机给予学生适合的表达支架,唤醒学生语言经验,学生的表达会有序、规范。
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最大的亮点:教师创设了大量语用情境,提供给孩子语言实践的机会。能力的形成,得益于大量的实践中运用,这正如:“在游池中学会游泳,在公路上学会驾驶。”而创设大量的真实、生动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将学习内容与语用整合的更加自然?如何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这需要在教学中,深入的研读文本,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聚焦核心素养,靶定学情,依据学科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制定合理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才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