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叶国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适”“见”“谢”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理解汉乐赋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学习根据作品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方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刘、焦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
方法与过程:运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读懂全诗,解决重点词的用法;从归纳情节入手,根据作品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刘、焦悲剧产生的原因及作品的意义。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预设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课:
1.读两首乐府诗
上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诗中的“我”大胆泼辣主动,热情似火,她向她挚爱的男子发出了炽热的爱的誓言。这样的表白可谓置天翻地覆于不顾,唯爱是上。它与《诗经》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同构成爱情的经典誓言。所不同者,《诗经》的表述温文尔雅、情真意切,而《上邪》的表述则率真、热情而又刚烈,爱,便爱到地老天荒,爱,便不管地崩地裂。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喜蚕桑 一作:善蚕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是一首纯然的美与智慧的赞歌。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阳光、美丽、健康、自信,带着春天的气息、田野的芬芳。她梳着漂亮的堕马髻,戴着玲珑的明月珠,穿着浅黄色的下裙、粉紫色的上襦。她就在城南的田野上采桑,她以她青春的美点亮每一双从身边飘过的眼睛。她机智,顽皮,活泼,单纯。最喜欢她面对“使君”的从容大胆,喜欢她夸赞夫婿的自信自豪,瞧瞧,你有权势,我的丈夫也有。所不同者,我的夫婿相貌堂、皮肤白皙、美须飘飘,你呢?委琐丑陋,为老不尊。
如果说《陌上桑》是美的喜剧,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孔雀东南飞》则是爱的悲歌。
2.简介“乐府”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听录音朗读,把握诗歌诵读节奏,读准字音。
自缢(yì) 箜篌(kōnɡ hóu) 公姥(mǔ) 怀忿(fèn)
槌(chuí)床 哽咽(yè) 伶俜(línɡ pīnɡ) 腰襦(rú) 葳蕤(wēi ruí) 蹑(niè) 遗(wèi)施 绣夹(jiá)裙
玳瑁(dài mào) 流纨(wán)素 明月珰( dāng) 钱帛(bó) 磐(pán)石 拊(fǔ)掌 誓(qiān)违 便(pián)言 否(pǐ)泰 主簿(bù) 鹄舫(hú fǎnɡ) 龙子幡(fān) 婀娜(ē nuó ) 踯躅(zhí zhú) 金镂(lòu)鞍 赍(jī)钱 鲑(xié)珍 衣裳(chánɡ) 晻晻 (yǎn yǎn) 奄奄(yǎn yǎn) 摧藏(zànɡ)
三、学生利用注释,读懂全诗。要求:找出不能理解的句子与词语;疏理情节。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误读误解。
1.古今异义。
如:汝岂得自由 可怜体无比 处分适兄意 叶叶相交通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学法”预习题中的一词多义
重点词:谢、适、区区、信、自、迎
特殊代词:相、见(君既若见录、府使见叮咛)、渠(渠会永无缘)、厥(《六国论》“思厥先祖父”)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相貌,命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④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⑤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⑥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⑦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⑧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⑨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⑩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4.互文
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四、学生复述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五、课后完成“学法”预习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练习完成情况。
二、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成诗的原因,说明本文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②一“遣”一“逼”,写出了封建家长的专横,暗示刘兰芝的无奈、无助及悲惨的结局。集中体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这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③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三、如果你是一位研究汉乐府的专家,面对这首诗,你可以由诗歌的哪点特点判断出它是乐府诗?
1.从内容看,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开头:托物起兴
开篇起兴手法的运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飞鸟失伴,兴夫妻离别之苦。从修辞手法看,诗人用美禽联偶来托物起兴,引起下文故事;从全诗结构上看,它有提摄全文的作用;从诗意看,这又不单纯是起了一个头,而且在意义上同悲剧故事联系起来,它通过写孔雀向东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徘徊依恋的情调和凄怆缠绵的气氛。
②赋
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要求: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思考:(1)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这样写是否重复?
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2)第9段的铺陈与第二段的铺陈有何不同?
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3.浪漫主义的尾声:
诗歌结尾写两家合葬,用美丽的传说写了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理想结局,这个浪漫主义的结尾并不能改变全诗现实主义悲剧的性质,相反还突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另外,鸳鸯双飞的结尾与孔雀失偶徘徊的起兴互相呼应,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4.语言浅白,多口语,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五、作业:完成“学法”中的思考题
第三教时
一、导课
◎请同学们找一找兰芝投水而死与仲卿自缢而死的诗句。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赴”这个动词有什么意味?
揽起裙摆,脱去丝履,玉足一点,举身赴清池。这是多么惊艳的一跳,我们发现,她赴死的动作在诗人的笔下竟是如此灿烂优美,令人目眩神迷,一个“赴”字,仿佛不是自绝人世,而是奔赴美的相约,向死而生。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相比于兰芝的毅然决然,仲卿有犹豫有徘徊,他的徘徊肯定不是恋生,应有做儿子的一份责任,有一份做世间男儿的顾虑。但不论怎样,他撇下形单的母亲,扔下男儿的责任,追随爱人而去。
到底怎样的男子,怎样的爱让兰芝义无反顾?又是怎样的女子,让仲卿生死相随,不顾传统责任?
二、探究兰芝、仲卿、焦母形象
(一)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探究
讨论分析:
1.兰芝的教养
学女红:织素、裁衣(心灵手巧)(“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习艺:弹箜篌(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学礼:诵诗书(从兰芝的谈吐、行动举止态度可以见出她的修养气质)
2.从兰芝三别与眼泪看兰芝的性格
拜别婆婆:从容、自尊、不卑不亢、很有教养与“怒不止”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
话别小姑(泪落连珠子):善良、友爱(姑嫂和睦,彼此友爱)
誓别仲卿(涕落百余行):一温柔、体贴;二坚决、果断,忠于爱情,坚贞不屈
总结兰芝的形象特点:坚强、持重、自尊,善良;不卑不亢、有教养;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焦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敢于为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甚至于牺牲生命。
3.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忠于爱情但不敢直接抗争,只是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善良孝顺,但为了爱情最后也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4.焦母形象特点:
极端蛮横无礼、独断专行,没有人情味,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化身。
◎思考:诗歌主要是通对话展开情节的,但是我们发现,除了兰芝辞拜别之言、焦母的“怒不止”的神态之外,两人并没有言语交锋,诗歌为什么这样处理?
可以想见,平时面对婆婆的无理指责,兰芝大凡是无声以对,忍隐不发。离别时,兰芝的拜别之语谦虚得体,体现良好的教养,与婆婆的评价大相径庭,且又有儿子在场,不写焦母的言语,只写焦母的怒气,符合人物性格,更加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
小结: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前人曾评论道:“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有其声情,真神化之笔也。”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性格;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从描写手法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三、归纳悲剧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将其与《氓》的悲剧原因进行对比。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刘兰芝是按传统标准教养的女子,她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贤慧能干,勤劳善良,可谓完美。尤为难得的是,他的丈夫知她懂她爱,甚至将娶她看成人生最大的成功,为了她,他可以撇下母亲,放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责任,以死相随。
这样的悲剧,真的令我们震撼,也不得不令我们思考:到底谁之过?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
我们必须明白,任何无意义的死都不值得讴歌。正因此,诗歌才以如此遗憾惋惜的笔调写两个青春生命的逝去。“仰头相向呜,夜夜达五更”,这是何等的凄然!“在这里,死亡变成了新生,死门变成了生门,通过死亡,他们蜕变成了鸳鸯,摆脱了人间的桎梏”,获得爱的自由和爱的永恒。
四、听《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总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种多处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3740.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