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第九习题及答案

《史记》《汉书》第九

内容要点梳理

《史记》

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 ,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

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 《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 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 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

①《史记》“文直而事核”, 《汉书 》“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 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

《史记》创了“纪传体” ,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同步训练

填空。

1.《史记》由汉朝       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到       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       ”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4.唐朝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       两代尤然。

5.《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等,       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

6.《史记》记       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

7.《史记》虽然窃比《       》,却并不用那       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8.《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       的。十       ,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       ,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       ,类记各方面人物。

9.《史记》以后,       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10.班固的 《汉书》是用《       》作底本的。

11.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       奉汉和帝命与       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12.所谓“华”是指汉代是个       的时代,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       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       ,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13.《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就史论史,       (人名)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14.《汉书》采用了《       》的体制,却以       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       》的体制,断代成书。

【答案】

1.司马迁 纪传 断代

2.黄帝 汉武帝 130

3.正史

4. 明、清

5. 太史公 魏、晋

6. 汉事

7. 春秋 咬文嚼字

8.编年 表 世家 列传

9. 班彪

10.《后传》

11. 班昭 马续

12.辞赋 散行 排偶

13.班固

14.史记 汉事 汉书

选择。

15.下面对《史记》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司马迁早期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在《史记》中的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B.司马迁以其“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C.《史记》里有议论,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入狱有关,这也贬低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

D.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解析:《史记》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故选C.

16.下面对《史记》与《汉书》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B.《史记》“文赡而事详”,《汉书》“文直而事核”。

C.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

D.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解析:《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故选B。

问答题

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7.“《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18.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

19.朱自清说:“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请你结合《周亚夫军细柳》中对将军周亚夫的描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公众号:语文命题研究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

20.《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请你简要概括二者的异同。

【答案】
17.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
18.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丽整齐。唐代以前的人崇尚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大意对即可)

19.本文着重运用对比、侧面描写来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公众号:语文命题研究

20.①《史记》“文直而事核”, 《汉书 》“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 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图片

拓展阅读

(一)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陈涉世家》)

【乙】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注]①梁:项梁,项羽的叔父。②阴:暗中。

(选自《汉书》有删改)

1.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辍耕之垄上”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B.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 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书足记姓名而已

D. 梁以此奇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4. [甲]文选材有详有略,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何好处?

 

5. 请概括出陈胜和项羽身上都具备的与众不同之处。

 

【答案】

1. D 2. B    3. (1)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2)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4. 详写起义的准备,特别是陈胜的谋划,略写陈胜少时与人佣耕的经历,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突出了陈胜的非凡才略。公众号:语文命题研究

5. 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司马迁《周业夫军细柳》)

(乙)

张释之,堵阳人也。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廷尉: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③治问;询问、审问。④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开路清道,禁止民众通行。

1. 【通字义】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固不败伤我乎 课内迁移法:根据《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的“固”推断 (1)固:____
民安所措其手足 查阅字典法:①放置,安放。②施行。③废弃,放弃。④zé(责)压。 (2)措:____
廷尉当是也 成语推断法:点头称是 (3)是:____

2. 【析心理】小毅发现两篇选文的结尾句都有“久”字,它们分别体现了汉文帝的不同心理,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甲)称善者久之。

(乙)上良久曰:“延尉当是也。”

 

3. 【提观点】文中画线句分别来自周亚夫的军令和张释之的劝谏,小毅认为这两句话背后的观点是相同的,请帮小毅分析内容并概括观点。

(甲)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乙)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4. 【评人物】小毅想在文中人物里选出一名“求是之星”,你认为谁最合适?请结合原文内容和你对“求是”精神的理解,说明理由。

A汉文帝    B.周亚夫    C.张释之

 

(二)

1. ①必,一定 ② ①    ③对,正确

2. 甲文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文帝“称善者久之”,体现了他对周亚夫的敬重心理,又为边塞上这么严密的防守而心安。乙文中文帝先是要求严惩惊马的人,后听从了张释之按法律维持原判的意见,考虑“良久”反映出他虽有所犹豫,但终能虛心纳谏,既为自己的狭隘而惭愧,又敬重张释之公正执法,不阿谀逢迎的可贵品质。公众号:语文命题研究

3. 甲句意思是“将军有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乙句意思是“法律,就是天子和天下黎民百姓都要共同遵守的。”这两句的表面意思看似不一样,实则背后的观点都是相同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刚正不阿。

4. 示例:我选张释之。因为张释之没有按照皇帝的要求去严惩惊马的路人,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维持了自己原来只处罚金的判决,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皇帝也不例外的公平公正的执法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是”精神。

【参考译文】

【乙】

张释之,是堵阳人。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皇帝的车队,就立即逃跑了。”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本来使我的马受惊,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一定不弄坏车使我受伤吗?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如果改变加重它,这样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把他们的手足放在什么地方呢?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

【注释】①纵:踪,踪迹。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上以何功最盛(     )    (2)臣等身被坚执兵(     )

(3)徒持文墨议论(     )    (4)群臣后皆莫敢言(     )

2. 给文中画线句子用“/”标出朗读停顿。(限2处)

萧 何 举 宗 数 十 人 皆 随 我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2)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4. 请依据文中一个人物的“做人做事”,谈一谈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事】这里指抵抗。②【式】卜式,人名。③【输】交纳。④【边】边防。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 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 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 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B.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C.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D.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4.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乙】文,请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四)

1. ①认为 ②. 同“披”,穿,穿着。   ③只,仅仅,只不过    ④说,说话

2. 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3. (1)大臣们都为自己争功,一年多时间也没有定出功劳大小。

(2)但是发现野兽足迹,指示出野兽住处的,是猎人。

4. 示例:从汉高祖评定萧何“功最盛”,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把握规则,看准要害,公平,公正。

参考译文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原文链接:https://genwoxueyuwen.com/51883.html

查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小语共读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 2月 4日
下一篇 2023年 2月 11日
ht<style>
im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style>

<img src=tps://genwoxueyuwen.com/wp-content/uploads/2024/09/2024090404492317.jpg">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微信

yxyh29661

邮件:49288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