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复课了。
停课的三周里,采用了教学微课加线上作业的方式,但孩子的学习效果,实在不敢保证。
于是,只上课文,不上习作。
今天上第六单元《海滨小城》,继续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场景、景物都很多,对孩子来说。不一定能分清什么是场景,什么是景物。
上课时,用了“镜头取景,聚焦文本”的引导方式,效果还不错。
01
任务一:聚焦课题
课题不难理解,但要让孩子们发现,这里其实是两个场景:海滨、小城。
先让大家一起读课题,然后观察ppt封面的图。
师:为什么选这幅图作为这一课的封面?
生:我觉得“海滨小城”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名字,就像我们“宣城”一样,所以图上有一座城市。
(意外出现了,我们以为孩子肯定能理解的“小城”,却被孩子误解为城市的名字,不在真实的课堂,是不能发现这个难点的。)
师:“小城”是城市的名字吗?
生:我认为“小城”应该是指小小的城市。
师:哪些城市不能算“小城”?(如果让孩子举例“小城”,不好讲,不如反着举例,更好理解)。
生:北京。
生:上海。
生:南京。
师:这些非常繁华的大都市、省会城市,就不能称为“小城”了。谁再说说为什么用这幅图?
生:因为“海滨小城”,就是指“海边的小城”,所以在图上看到城市,还能看到海。
顺理成章,理解了“滨”的含义。
02
任务二:聚焦景物
课文里写到的景物很多,朗读课文后,没有让孩子去依次找出,而是课件呈现描写各种景物的短语。
(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找景物并不容易,这么多景物,如果让学生自主找,不容易找全,还会耽误教学时间)。
呈现出课文中的景物(人):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渔民、战士、贝壳、鱼、虾、蟹、海螺、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榕树、石凳、沥青的大路等。
师:这么多的景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为什么?
生:军舰、海鸥、海螺我们这里没有,因为它们在大海里。
生:还有鱼、虾、蟹。
师:我们这里也有鱼、虾、蟹呀?
生:这里的鱼、虾、蟹是大海里的,和我们这里的不一样。
师:你真会思考,我们这里的鱼、虾、蟹是河里的、湖里的。
师:看来,属于海滨特有的景物,是我们这里没有的。哪些景物师我们这里有的呢?
生:石凳、沥青的大路我们这里也有。
师:因为它们不是海滨特有的景物了,而是——
生:小城的景物。
生:还有榕树我们这里也有。
(孩子们不了解树的种类,跟他们介绍课文中写到的几种树,我们这里都没有,他们觉得很吃惊)。
师:为什么这座小城的树,我们这里都没有呢?
生:我估计因为这是海边的城市,气候跟我们不一样,所以那里的树,在我们这里种不活。
师:你说得很对。所以我们就能看出来,课文里写的景物,其实是属于两个场景的,分别是“海滨”和“小城”,而“小城”的景物,也有着“海滨”的特点。
03
任务三:聚焦场景
接着,让孩子们快速默读,找出课文哪几段写“海滨”,哪几段写“小城”?
很多小手举起来。
生:第一段到第三段在写“海滨”,第四段到第七段在写“小城”。
师:第七段是文章的结尾,只有一句话“这座海滨小城真实又美丽又整洁”,思考一下,只是在写“小城”吗?
生:结尾是一个总结。
师:这一句其实也是整篇文章的——
生:关键语句。
生:中心句。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仅仅只有这两处场景吗?
继续聚焦。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课文想成一部纪录片,作者选取这些不同场景的景物时,镜头时怎样移动的呢?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拍摄的?
生:从整体到局部。
(用上了《搭船的鸟》一课中,学到的观察方法,非常厉害)。
师:镜头先是一个全景,就像从空中用无人机拍摄,所以课文开头写的是“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然后再分别拍摄一些特写画面。你是一个高明的摄影师。
生:是从远到近拍的。
师:我们站在哪里?(提示从课文中找线索——“人们走到街道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生:街道尽头。
师:先是极目远眺,镜头拉了一个远景,我们看到了——
生:棕色的机帆船。
生:银白色的军舰。
生:海鸥、云朵。
师:还有吗?
(这里,容易被忽视的是“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提醒孩子们他们也在镜头里)。
师:这是摄影师拍摄的远景,也就是“海上”。镜头慢慢往回拉,在我们眼前,捕捉到了哪些景物?
生:各种贝壳。
生:沙滩。
生:孩子。
师:这是近处的镜头,也就是“海滩”。
后面写到的“银光闪闪的鱼”等,很多孩子会误以为是远处的景物,因为课文写“远处响起了汽笛声,那是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
引导他们思考:这里写“远处的船队”回来了,那么我们看到的“鱼、虾、蟹、海螺”等景物,是在远处看到的,还是近处看到的?
孩子们就都明白,这些都是近处的景物,应该是船队靠岸后看到的。
写“小城”的三段,聚焦的场景在哪里,就迎刃而解了。
一边找聚焦点,一边画出了四到六段的中心句,都是每段开头第一句,写的场景分别是“庭院、公园、街道”。
04
任务四:聚焦词语
在各种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中,“银光闪闪的鱼”不太好理解。
师:读到“银光闪闪的鱼”,你好像能看到什么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鱼的鳞片上,就发出银光了。
生:我有一个疑问,鱼鳞不都是黑色的吗?为什么会银光闪闪?
生:海里的鱼有各种颜色的鱼鳞,不一定都是黑色呀!
生:鱼身上可能有水,阳光照在水上,也会有反射的光芒。
师:不是“可能有”水,就是“肯定”有水,因为鱼都是——
生:刚捕上来的。
师:你们理解得非常好!不过,我们读懂一个句子,不能只聚焦一个词,还需要看一看上下文,或者在这个句子中,还有没有值得聚焦的词?
生:我发现“满载”这个词也很重要。
师:你聚焦到这个词,为什么?
生:读到“满载”,我就好像看到船上的围栏里全都是鱼,都快要超过围栏了。
师:简单说,“满载”就是指鱼——
生:非常多!
师:因为非常多,所以鱼鳞多、水滴多,装满了篓子、筐子、桶,装满了船舱,装满了甲板……阳光照过来,就——
生:银光闪闪了。
这一节课,我们在对文本的聚焦中,完成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停课三周后的第一节课,上得挺开心。
回到课堂,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