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男人》导读

这是法国作家让﹒焦诺的一本绘本,名叫《种树的男人》,有的版本译作《植树的男人》,在《童年书》中,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将它作为第一本书收录。

故事发生在普罗旺斯,不是今天开满了紫色薰衣草的普罗旺斯,1913年的普罗旺斯,还是一片片荒漠,在那里,作者遇到了一个牧羊人,他五十五岁,住在一所石头房子里,每天,他会选出一百颗橡树种子,种下去,每天如此,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只有十分之一成活。一年又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始终坚持一件事,每天撒下100颗橡树种子,就这样,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每当作者——“我”一次次去看这位老人,都会发现这里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老人也越来越老,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在种树。

故事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梅子涵老师说,几年前看到这个故事,心里就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都办不到。我想,故事虽然发生在法国,但这个故事的生命和诗意属于整个世界,属于任何时代。我们经常会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和树人,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给孩子们讲书,推荐他们看书,也许,这些播撒的种子并不能每一次都发芽,但,总得有人坚持去做这件事,一天天,一年年,总有一些种子会长成森林。

教育是一种事业,她是开花的事业,更是扎根的事业,但教育又不仅仅局限于事业,她更多地关注人的成长,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