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文/ 杨瑞霞
一、 文本教学解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文笔精致、结构清晰的好文章。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名扬中外”四个字来向我们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课文第一自然的语言简单平实,平铺直叙的向读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朝代、作者、画面场景以及现存位置,我们能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八九百年的历史”和“完整地保存”这些关键词中,了解到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画面上人物众多”来写的,从结构上看,第二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不同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省略号则留给了我们充足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文中未提及的更多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从内容上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状态,这也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作者围绕着“热闹”,先写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又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样的描写让原本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热闹”具体化了,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们既可以饱览当年汴梁城鳞次栉比的店铺,又可以一睹街市上形态各异的人各自的风采,作者这样的表达手法把静止的画面写动了、写活了、写热闹了!当然,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作者也不忘交代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画面上的这几百号人,有的不到三厘米,有的甚至只有黄豆大小,别看画上的人这么小,每个人干什么,我们依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样高超的技艺,而且是在八九百年之前,怎能不令人惊叹啊!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画面局部一个传神的情景,这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分-总结构,中心句位于段落的末尾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过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个段落中关键语句所处的位置,从而清楚地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传神”来写的。读完这段文字后,给我的感觉是:我们之所以能够领略到张择端画的如此传神,是因为滕明道写得传神,他为了突出当时的紧急时刻,在描述经过的时候,他故意选择了短的句式,我们在读短句式的时候,节奏会不自觉地加快,如此一来,当时那万般紧迫的情景便会马上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仅如此,动词的精准运用,如“骑”、“撞”、“拽”、“又踢又跳”、“惊扰”、“赶”等,也为滕明道传神的表达增色不少,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上述的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式自主识字学词,自主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如“作坊”、“一乘轿子”、“马笼头”等;
2.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聚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 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了的难懂词语;
2. 板书课题,新课导入
(1) 画是指哪幅画;
(2) 默读课文,思考《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在文中圈划关键词句,与同学家交流;
板块二:品读段落,落实语文要素
1. 指名学生梳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1:张择端在画这幅画的时候,瞎了很大功夫。(教师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中的具体描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全文的角度,总结学生的回答, 梳理出“画面上人物众多”,点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教师继续追问:画面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第三自然段的具体描写,师生交流这段话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落实语文要素)
预设3:张择端画的画传神。(教师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的具体描写,质疑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滕明道的表达手法,并从句式特点和动词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学习滕明道传神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自己用口头言语的方式也说一个画面上的情景,可借助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来实现这一操作)
2.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组员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师生结合评价标准点评同学的介绍词。

学习活动设计(二)

文/郝秀秀

1.预习反馈,剖析课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都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都城、一乘轿子、马笼头”等词语,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板书课题,交流对“名扬中外”的理解。

预设:运用拆词、近义词等方法,理解“名扬中外”大致意思是指很有名气,名声传遍了世界。与其相近的词语有举世闻名、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等。

(3)聚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①课题中的画指的哪幅画?

②这幅画画了什么内容?

③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圈划关键词句。

(2)师生对话交流,重点聚焦画的内容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①:这幅画是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他画这幅画时,下了很大功夫。画上有好几百个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在介绍人物时句式都是“特点(或动作)+职业”,此外的人物都用省略号代替。从中可以感受到画面上从事三百六十行的人物都是鲜活立体的。这幅画写实性很强,点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②:画上还画了形态各异的人,名扬中外是因为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教师追问:画上的人都在干什么?通过画面内容,总结“名扬中外”的另一个原因是画面细节刻画真实。

预设③:画上还有很有趣的情景,张择端画得非常传神,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四段的描写,圈画动词“走、撞、拽、站、回头”,体会八九百年以前普通百姓生活情景的真实。

(1)梳理画面内容,总结名扬中外的原因。

师生对交流内容做出梳理,总结出《清明上课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形成名画小档案。

 

画名

清明上河图

作者

张择端

创作时间

北宋,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收藏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

各行各业鲜活立体、形态各异的人,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名扬中外的原因

写实性很强,画面细节刻画真实,时代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聚焦段落,巩固方法,落实阅读要素

(1)对比阅读,分析结构

将课文第三自然段与《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对比学习,思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本篇课文第三段,同样也采用了“中心句+支撑句”的结构。

(2)作者是如何把画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小组交流后全班分享。

预设:作者为了将画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先写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又用“有点…有的…有的…”句式写了形态各异的人。

(3)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师生回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列举同一事物(或人物)的不同形态特点。

4.介绍名作,练习表达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放大版的部分图片,如”虹桥”“汴河边”等。

(2)交流:哪些要点是必须介绍的?怎么把要点介绍清楚?

(3)学生选择一个画面,概括画面特点(围绕一个意思),介绍画面具体内容(把一段话说清楚)。师生结合评价标准点评。

课文精讲
同学们,大家好!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可图。“名扬中外”是世界闻名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不朽珍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众多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卷有五米多长,全图可分为三个部分: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
这篇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对画中人物的描写跟画作中的人物一样神态毕现、栩栩如生。
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
第2-4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
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呢?答案有三: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人物众多,各行各业的都有。怎么将这众多的人物写清楚呢?这段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不啰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这句话写出了街市热闹非凡。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这句话告诉人们,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话写出了画中人物的特点是:小却清楚,形神兼备。表现了画家技艺高超。画家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撞上”“拽住”“惊扰”等词语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桥头这惊险的一幕,场面描写形象传神、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同学们,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呢?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适当想象,介绍《清明上河图》画家、朝代、画面内容等及其艺术成就。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相关知识。好啦,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学设计

第二学期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2022-3-19 9:35:55

教学设计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2-4-15 21: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