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内容概括与重难点句子批注

一、故事背景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患了肺病、水肿一类的疾病,家里先后请来了绍兴城里的两大名医。先是姚芝轩,与之“周旋过两整年”,直至其“所有学问都用尽了”之后,推荐了另一位更高本领的名医陈莲河,最后到药“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最后,周伯宜病逝,终年37岁,那时的鲁迅才16岁。二、主要内容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可从最后几段的对话中看出来。三、精读批注    父亲的病【批注:鲁迅家中突遭变故,后来父亲又卧床不起。困顿的环境下,鲁迅是如何面对的呢?】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注:S城指绍兴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注:形象地描写了庸医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做法与本质,体现了作者对其深深的讽刺与鄙视。】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注:英洋即鹰洋,墨西哥银元,币面铸有鹰的图案。鸦片战争后曾大量流入中国)【注:此名医虚伪、贪婪】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 。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注:叶天士,清乾隆时名医)“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注:父亲的久未缓和,“我”采办药引不似先前踊跃。表现出“我”的质疑】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注:陈莲河,指何廉臣,当时绍兴的中医。)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注:采用反讽手法,反话正说,暗含讽刺,嘲讽了庸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悲愤与谴责。】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注:虎神营,清末端郡王载漪(文中说是刚毅,似误记)创设和率领的皇室卫队。李希圣在《庚子国变记》中说:“虎神营者,虎食羊而神治鬼,所以诅之也。”】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注:离奇的药引、昂贵的药,可见名医就是在勒索钱财】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注:“沉思”“摇头”,表现父亲对自己的病已不再抱有痊愈的希望】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注:轩辕,即黄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岐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今所传著名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时医家托名黄帝与岐伯所作)【注:作者感慨国人的“命”,心情十分沉痛】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注:指《绍兴医药月报》,一九二四年春创刊,何廉臣任副编辑,在第一期上发表《本报宗旨之宣言》,宣扬国粹 ),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旧时一些人在父母死后印发的讣闻中,常有“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或显妣)”的套话)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注:表明作者对“愚孝”的不赞同和对生死的看法,以及面对绝症究竟该如何进行生命关怀的思考】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注:“我”爱父亲,所以不忍看着他受着那样的折磨,因而会产生那样的想法】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作者从叔祖周子传的妻子)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注:大声呼唤父亲,反而未能让父亲安静走好。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忏悔,表达他的后悔之情】                                           十月七日。  【人物介绍】(1)圆而胖的名医  本名姚芝轩,这个反面人物坏在“瞒”病人。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明白了,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病人已经没有脉了,他还是从从容容的,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骗。他还自己为自己造“传说”(总不可能是病家造的传说吧?),造舆论;把自己和真正的名医叶天士先生相提并论,只为了给大家造成错觉。实在没辙治好周伯宜的病之后,便拉陈莲河来替罪,自己脱身了。(2)陈莲河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周伯宜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泰然,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配”,岂不是可笑至极?第二套药丸:鲁迅先生小时候也不知道这药丸的“精妙”,因为这本身就不能拿来治病。第三套:点在舌尖的“神丹”,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到这里,周伯宜已经开始怀疑陈莲河的医术了,摇头是因为实在太贵。第四套:前世的事。这完全就是瞎扯了,公然的欺骗。周伯宜可以看出已经不再信任陈莲河了,于是摇了摇头。(3)衍太太  为了得到周伯宜死后的一份遗产而不惜教唆少年鲁迅迫害自己的长辈,一个毒辣的女人。鲁迅却不得不听从,因为宗法家庭的规矩就是:晚辈必须听从长辈的话,没有商量。(4)周伯宜鲁迅通过对父亲的描写,暗中揭示了很多,这也是文章中的另一个主线索:父亲的故事。  

【读后感】《父亲的病》,以为父亲抓药、治病为线索,回忆了鲁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过程,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行径,揭示了这些庸医看似光鲜、实则阴暗、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唯利是图、草菅人命的实质。那些庸医明知绝症难医,却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坑蒙拐骗,让病人全家东奔西走、不得安生,而他们却以此大获不义之财。父亲的病不但让鲁迅日渐衰落的家境雪上加霜,也给年仅十五岁的他心灵蒙上了厚厚的阴霾,这对于一个年少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而同时,冷峻刚毅的鲁迅又在以一双敏感犀利的眼睛在打量那个黑暗的社会,并在多年以后重新回忆起时,以犀利之笔将那阴暗的一切白描下来,从世事百态中揭露丑恶、呼吁光明,同时又是一篇对父亲的追忆,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描述父子之情,但是却流露着对父亲深深的爱意、愧疚与怀念。

【网文资料】如今的社交网络上,时常能见人们传说着鲁迅的一些奇闻逸事,却鲜少有人提起他的父亲周伯宜。不可否认,相比儿子鲁迅,这位父亲一生发出的光芒黯淡得多,甚至待在这世上的时间都比鲁迅少了二十几年。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在壮年之际就撒手而去?一场因考试而引起的暴病。周伯宜的父亲,也就是鲁迅的祖父,早年间是京城的一位官员,官职虽不大,人脉却不少。对旧社会来说,科举几乎成了人们上升的唯一途径,作为这条道上的成功人士,鲁迅祖父自然不会让周伯宜走上其他道路,无非就是寒窗苦读、功成名就。1893年,祖父赋闲在家,恰巧这一年要举行乡试。一天,同乡的一位秀才来到周家,递给鲁迅祖父一沓银票,想让他帮忙买通关节。祖父欣然答应,因为自己也想借着此次机会帮儿子打点打点。哪料事情败露,祖父丢了官进了牢,父亲受到的牵连则更直接,不仅丢了秀才的名声,连参加乡试的资格也被除去。毫无疑问,这对周伯宜是个巨大的打击,也正是为此,周伯宜从此一病不起。周伯宜患重病后,为了治愈他,家里请了不少医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鲁迅《朝花夕拾》里描述的那两位庸医:姚芝轩和陈莲河。在鲁迅的笔下,姚医生的出诊费高得离谱,“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次,一家城外人家闺女生急病,非一百元不去”他开出的药引则更加离谱,去尖的竹叶、长在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仅听了鲁迅一面之词又不了解中医的读者,大概率会把姚医生看作一个江湖骗子。两年后,姚芝仙自愧医术不足以治愈鲁迅父亲的病,便向家里介绍了医术更为高明的陈莲河。本是一番好意,他的这番行为却成了鲁迅眼里的逃避责任、保全名声。不过从鲁迅的文中看出他对后来者陈莲河的意见更大,因为陈莲河原名为何廉臣,而鲁迅为了泄愤故意将他的名字反过来写,以此表示何廉臣这个人颠倒黑白。何医生接手治疗一年后,鲁迅的父亲去世,我想这也是鲁迅对他怒气更重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位医生开的药方也很奇怪,原配的蟋蟀、打破的鼓皮、平地木等等,不仅难以理解这些材料的功效,其寻找也十分麻烦。在鲁迅的笔下,两位庸才用着魔幻的治疗手法骗取家中财物,还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这也让姚何两位名医成了万夫所指的对象。其实,套在名人光环下的鲁迅也有自己的劣根,特别是对这两位医生的描述,非常地不公正,颇有仗势欺人之味。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诗词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

2024-12-3 12:53:23

名著阅读

《范爱农》主要内容与重难点句子批注

2021-5-29 8:05:4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