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攒”出来的

写不好作文,不喜欢写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会写字吗?会说话吗?会思考吗?有感情吗?好的作文从来不是好词好句的堆叠,好的作文是真情实感的宣泄。我手写我心即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听,我手写我感,我手写我想,作文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作文是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习作作为课程来讲,就需要必要的教师干预,引领,指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习作”和“作文”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作文需要成文,而习作则不然,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思维导图,或是草稿都是习作。因此习作教学无处不在,可以在课堂灵活机动地发生。

 

有效的习作是以激发写作欲望,唤醒情感,点燃思维为起点,以技巧方法为脚手架,以语言表达效果为落脚点(即读者意识),对读者产生影响。立小言作文课在贴近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让思维可视化,让训练步骤化,是一种有效的解决作文部分难题的方案。当然因受要贴近教材而产生了一些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从有到有的路径。统编教材对于习作的编排还有一种开放式结构,即习作要求和阅读要求并不一致,而是从生活中汲取,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路径。我个人实践过的创意作文(基本脱离教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见它的价值。它的生成性,及时性,生活化,情景化都是对教材习作过于刻板的一个补充。因此产生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线上习作教学可另开一片天地,结合探究课程,类似于西方的习作。如:综合处理信息,按顺序陈述事实,并阐述观点和见解,使用适合受众和情景的语气和语言风格。

 

作文是“攒”出来的

内容摘要:小练笔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联动中,以其短平快、语用训练点鲜明,用法灵活,简单高效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小练笔一般可以用在情感升华时,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可以用在思维闪光时,是思维外化的工具;可以用在写法习得处,趁热打铁、立竿见影;可以用在文章留白处,是对阅读的再次理解。

 

关键词:小练笔 短平快 灵活 高效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单元一得的语文要素点非常鲜明:在导读中点明;在课文中贯穿;在交流平台中梳理;在“词句段”和“习作”中实践运用。每单元“习作”虽然训练目标明确,但综合性比较强。另外每册书安排8次习作(统编版设立了一个习作专项训练的独立单元),但仍然满足不了语用训练的需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因课设练,见缝插针地安排小练笔是有效的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是根据所教课文的文本内容、思想价值、写作特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当堂写作练习。小练笔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手段日益受到青睐,在各种观摩活动中随处可见。

 

小练笔可以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练笔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灵活自由,简单高效,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联动中,以其短平快、语用训练点鲜明,用法灵活,简单高效等特点,被广泛运用。

 

一、用在情感升华时

所谓“情动而辞发”,在一些人文性较强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在师生互动中情感升华到高点时,师、生、文本三者合一,即出现课堂共振现象时,便会出现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这正是小练笔的最佳时机。在预设或生成的情况下,教师恰当地设置小练笔,不仅能够升华情感、促进理解、也能够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写出真情实感。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学生在“美得心醉”和“毁得心碎”的对比阅读后,拓展阅读《主题阅读》中选文《给巴特勒上尉复信》《圆明园残简》《爱在废墟上》,学生的爱国热情自然会被被点燃,对英法联军侵略者的憎恨被激发。教师可设计读后感或者“对侵略者的控诉”或是“缺席审判词”等小练笔,让学生口诛笔伐,一吐为快。

 

二、用在思维闪光时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说语言是思维外化的工具。如果反过来想,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洞察作者的写作思维模式,当读者理解了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和作者产生对话,产生共鸣。教师就可以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捕捉这些思维的闪光点,设计小练笔。

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通过文本结构分析得出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结构,抽象出(冲突=危险+化解)这一思维公式,而丰富的情节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冲突构成的。文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一次次化解危机——“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一次次安全地躲过危险……”文中只是一语带过,没有详细写伯瑙德夫人一家曾经为了保护情报是怎样一次次化解危机的。教师可以抓住“铁锅”这个点设计“生死攸关的铁锅”进行想象虚构情节的小练笔,激活学生思维,敏锐捕捉思维闪光点,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说大都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这一写法。

 

三、用在写法习得处

习作能力的提高必须植根于语言训练的沃土中。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倡导“一课一得”,在通过自学提示聚焦核心目标后,以读代讲突破重难点,在习得写法后,趁热打铁,设计目标感很强的小练笔,训练效果立竿见影。

如《穷人》一课,通过自学提示: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些句段能看出渔夫和桑娜贫穷?(用“——”画出相关语句,用“▲”标出关键词语,做简单批注。)2、 默读课文,从哪些句段能看出渔夫和桑娜善良?(用“~~~~”画出相关语句,用“▲”标出关键词语,做简单批注。)引导学生理解穷人不“穷”,即物质生活贫穷而精神富足。

然后拓展带文《主题阅读》中《人靠什么活着》,边读边思考,完成下面问题:

用“——”画出能看出鞋匠家贫穷的句段?

2.用“~~~”画出能看出鞋匠和他太太善良的句段?(用“▲”标出关键词语,做简单批注,)

 

文本最为精彩的是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文章灵活丰富地运用省略号写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学生在阅读中得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人靠什么活着》的小练笔“一路上,鞋匠忐忑不安地想……”这样就把习得的写作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用在文章留白处

高明的作家都会在文章中留白,“欲说还休”,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正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补白的契机,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进行设计小练笔,是读写联动的有机结合,是对阅读的再次理解,是练习习作很好的训练点。

《老人与海鸥》一课,一位老人与海鸥结下了如同亲人般深厚的情谊, 特别是14—19自然段,紧紧围绕海鸥和老人之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用“△”标出关键词,感受细节描写的精妙感人至深。文中写“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却没有写人们抬走老人遗像后海鸥的表现,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设计小练笔如下:当人们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海鸥儿女们还是紧追不舍,究竟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呢?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你的妙笔记录下这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吧!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教研论文

屠格涅夫的《麻雀》,改动后的“课文”,与译文原文到底有哪些区别

2021-9-26 21:06:52

教研论文

于漪:如何上好一堂课

2021-10-21 16: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