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主要内容与重难点句子批注

一、主要内容概括本文是《朝花夕拾》正文第四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渴望看五猖会却被父亲要求背书后才能去看会的一次经历。文章从迎神赛会写起,表现了作者幼年时对迎神赛会的渴望,但是由于客观原因作者基本没有看到过盛大的迎神赛会,而有一天作者生活的地方将举办一次盛大的五猖会,幼年作者自然热切盼望着去看五猖会,但是在临行前却被父亲叫去背《鉴略》,虽然作者最终背诵了出来,但是看五猖会的兴致却没有了。文章以作者兴高采烈到忐忑不安,到沮丧无奈再到扫兴疑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幼年时经历的一个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突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批判了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二、精读批注     五猖会【批注】标题点出本篇写作主要内容,记叙作者幼年一次看五猖会前后的经历和感受。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注:过去的一种习俗,用鼓乐和杂戏来迎接神灵出庙)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批注】“寥寥””匆匆””于是,完了”等词语写出作者童年时无法看到盛大迎神赛会的失望之情。【批注】本段写出作者童年时代对迎神赛会的期望和看完赛会的失望,为后文写五猖会做铺垫。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批注:幼年孩童的心理】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批注:如此简单的一个玩具,也能玩上两三天,可见幼年时作者天性好奇】【批注】本段记叙幼年看赛会后的玩具。现在看看《陶庵梦忆》(注:明代张岱文学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注:明代长篇小说)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注:齐备周到的样子),人马称娖(注:行列整齐的样子) 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注:明王朝)一同消灭了。【批注】本段记叙《陶庵梦忆》中对赛会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幼年对盛大赛会的向往。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批注:可见赛会在那个时候并不受到读书人的重视】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注:亲自阅读研习,出自《颜氏家训》)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注:就是驿报,古代驿站用快马传递的公文);过了许久,“高照”(注:高高挂在长竹竿上的通告)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批注:动作描写,生动刻画出“高照”的场景】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注:这三个都是古代赛会中的常见的游艺)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批注:这里几句描绘了作者看过的一场较盛的赛会,为后文看五猖会做铺垫】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批注:幼年儿童的心理,总是很天真又很让人觉得好笑】【批注】本段叙述了一次作者幼年看到的盛大赛会及心理感受。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注:绍兴旧属的一个集镇)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批注:交代了五猖会地点,离家远,路途也不方便】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注: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小说)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批注:引用聊斋中的故事,又对比现在梅姑庙内的景象,表现了时代在发生变化】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注:过去南方乡村供奉的凶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批注: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批注】本段叙述东关的两座庙,介绍五猖会的由来。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批注:动作神态,突出作者将要去看五猖会时内心的快乐】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批注:侧面描写,通过工人脸色的变化突出父亲的严厉】“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批注:”慢慢”一词,再次刻画出父亲的严厉】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注:古代学塾使用的一种初级历史读物)。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批注:忐忑、担着心,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理状态,其中有对父亲的畏惧害怕,也有对可能无法看到五猖会的担心】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批注: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干净利落,带有一种不可置疑的权威】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批注:比喻,与前文的欢快形成对比,突出作者此时的无奈和痛苦】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批注:前四句还能背出来,可见当时背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批注】这几段写作者在看五猖会之前,被父亲强制要求背书的经历,通过前后内心活动的对比,突出作者看五猖会的高兴和被父亲阻挠后的失落。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批注:侧面突出了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批注: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作者此时的心理状态,将作者背书时忐忑不安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批注:时间一点点过去了,作者内心对五猖会的焦虑可想而知】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批注:梦似的,写出作者此时回忆当初场景的感受】“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批注】父亲在家中具有无上的权威,而我背出了书也让工人们高兴,因为他们显然也想去看五猖会。【批注】这几段写了我在父亲面前背书的情形,突出了父亲的封建大家长的特点。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批注】背书前的兴奋和此时背书后的扫兴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批注】可见父亲让作者背书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已经影响了作者一辈子。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批注】幼年时的作者一定无法理解父亲让他背书的原因,但是长大后作者还无法完全理解父亲的用意,则不可能,作者如此说,实则是表现了背书这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批注】最后这几段写了幼年背书事件对作者留下的影响。            五月二十五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名著阅读

《无常》主要内容与重难点句子批注

2024-11-30 20:44:57

名著阅读

《增广贤文》经典句子注音版

2024-11-30 20:54: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