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支钢笔 阅读答案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②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③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④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⑤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⑥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⑦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⑧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⑨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⑩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⑪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⑫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

⑬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⑭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⑮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⑯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⑰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⑱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⑲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1. 文章围绕“一支钢笔”展开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

2. 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3. “我”没有一眼认出拉车人是自己的母亲的原因有哪些?请说出两点。(2分)

 

4. 文中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与下面改后的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2分)

【原句】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

【改后】拉车人在大雨中朝这里拉来。

 

5. 说说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答案】

1. “我”想买一支钢笔,可是家里没有钱,“我”只能靠帮别人推车自己挣钱买钢笔;一个下雨天“我”帮一位吃力的拉车人推车,结果发现拉车人是“我”的母亲;母亲给“我”买了钢笔,我牢记母亲的期待。

2. 景物描写。 渲染了天气的恶劣,烘托了“我”焦急、沮丧、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艰难推车上坡作铺垫。

3. 那拉车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我由于只想赚钱并不想知道他是谁;雨下的大,看不清。

4. 更喜欢原句。原句中的“缓慢地”“一步步”更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大雨中艰难拉车的情形。从而为下文“我”感恩母亲、珍视这支钢笔作铺垫。

5. 这支钢笔蕴含着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期待,是“我”一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