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巴
①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老家人喜欢说这句话,有点时不我待的叹息,也有点招架不住的自嘲。锅盔硬,锅巴更硬,得有副好牙。
②看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说,“柴灶之釜,炊粳饭熟,而锅底之米结成凹,其色黄,其声脆,谓之锅焦。乡言曰‘格炸’。”
③看到“格炸”这两个字,忽然眉开眼笑,像是遇到故人,许多乡言没机会说,渐渐地就忘了。他是天津人,我们那儿是陕南,也一直管锅巴叫“格炸”,应该是个象声词,锅巴入口,格炸声远。
④我们那儿的锅巴,不管是白米的,还是玉米的,吃饭时并不吃,等吃完饭揭起来,装在篮子里,汪曾祺一篇文章里写老家的锅巴,也是这样处理的,不过,他们喜欢等积攒得够多,用石磨磨成粉状,称作焦屑,几勺就能冲一碗,焦香四起。我们那儿不这样子吃,常常是农忙时,煮点菜汤,把锅巴掰成小块散在锅里,撒点盐,滴点油,就是一碗好饭。这是一种吃法。
⑤还有两种吃法,一种当成下酒菜,一种烤着当点心,喝茶。
⑥唐鲁孙写陈果夫自创的“天下第一菜”,先把鸡汤煮成浓汁,虾仁番茄爆火略炒,加入鸡汁轻芡,油炸锅巴一盘,趁热浇上勾过芡的鸡汁番茄虾仁,油润吐刚,声爆轻雷……品尝这道菜时,鸡、虾味美,西红柿色艳,锅巴味香,再加上清脆的奇响,可谓耳、目、鼻、舌都得到满足,既热闹痛快,又中看中吃。
⑦唐先生对食物品评的那份精当自不必说,难得的是他摹写功夫也了得,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免有过屠门而大嚼的馋相。
⑧我吃过最好的锅巴菜,没有虾仁没有鸡汤,简简单单的,是在外爷家。具体时间早已忘记,应该是夏天,因为豌豆米已经圆了,当时他家里还有几位客人,先上了八个凉菜,只是奇怪,桌子中间放了一个很大的盘子,却是空的。更奇怪的是,外爷并没有招待我们去座席,一门心思地烤一块直径尺余的锅巴,锅巴放在铁丝架上,铁丝架子放在炭火盆上,外爷等锅巴烤热,用勺子舀点猪油,给锅巴抹上,抹得很匀称,锅巴吱吱作响,焦香里那一抹脂油气息,弄得我咽下响亮的口水……
⑨只是听外婆喊了一声,我这儿好了。外爷答一声,我这儿也好了。飞快地将锅巴夹住放在饭桌的空盘子里,这次第,外婆端着半碗绿浆倾倒下来,一声脆响,锅巴再次让绿浆沸腾了,豌豆的清甜味四散。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落座,筷子都伸过去。
⑩外婆说,那锅绿浆是豌豆米,先用油,小火慢慢炒裂,再加水来熬,等它快要收浆没有收浆时,赶紧起锅……如今外爷外婆棺木已拱,这一样吃的,几成绝响。
⑪锅巴当零嘴,小孩儿喜欢,好像无话可说。当成佐茶点心来吃,却有些意思。冬天,木炭生好,等它烧得通红,祖父给火上放上架子,有时不拿架子,就放在火剪上。不着急,慢慢烤,他喜欢给锅巴上撒点白糖,愣是烤得糖融进了锅巴,锅巴轻轻地蓬勃之声,间许一粒糖落在火上飞来的焦甜,都惹馋虫。
⑫烤好了放在火边等着降点儿温,泡一杯绿茶,一口茶,一小口“格炸”,实在是口福。
⑬袁枚《随园食单》里有一种:“白米锅巴,薄如绵纸,以油炙之,微加白糖,上口极脆。”只是我们那儿的锅巴没有这么薄。
⑭离家久矣,偶尔在外头吃饭,架不住服务员的热情,点一碗锅巴粥,等端出来,黑星点点,焦煳得不成样子,燃气灶的产物。而锅巴非柴火灶莫属,那些主妇断不会把锅巴烧煳的,她们知道该怎么烧火,用什么样的柴火,锅巴才会焦而不煳。
⑮《世说新语》里有一则锅巴故事,说是有个叫陈遗的人,在郡里当主簿,他母亲喜欢吃锅巴,于是他每次煮米饭,都要起一张锅巴,装在袋子里,回家时要带给母亲。后来有个叫孙恩的人起兵,君府出征,陈遗只好背着一口袋锅巴随军,一仗打下来,没打赢,士兵跑进山里,饿死了不少,陈遗活下来了,为啥?他有锅巴吃。当时人都说,这是孝心感天动地。
⑯这个锅巴逸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温暖的回响,格炸啊。
(选自《意林》2020年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锅巴”主要写了锅巴的吃法、外爷家的锅巴菜、在外地吃锅巴粥等“锅巴逸事”。
B.“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落座,筷子都伸过去。”此处运用正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锅巴的美味,表达了“我”对锅巴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⑭段写在外头吃锅巴的不愉快的经历,与作者吃锅巴的温暖回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乡情民俗的怀念。
D.文章语言特色鲜明,运用方言,呈现地域色彩;善用短句,句式富有变化;穿插文言文,半文半白,流露闲情雅致。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1)用勺子舀点猪油,给锅巴抹上,抹得很匀称,锅巴吱吱作响,焦香里那一抹脂油气息,弄得我咽下响亮的口水……(赏析加点的词语)
(2)飞快地将锅巴夹住放在饭桌的空盘子里,这次第,外婆端着半碗绿浆倾倒下来,一声脆响,锅巴再次让绿浆沸腾了,豌豆的清甜味四散。(赏析句子)
3.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对锅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4.“这个锅巴逸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温暖的回响,格炸啊。”文章最后这句话中的“格炸啊”能否删去?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B 【解析】B项是侧面描写。作者在此并没有直接说出锅巴的美味,而是通过众人的反映,侧面表现出了其美味可口。
2.(1)“响亮”是形容咽口水的声音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烤热的锅巴抹上猪油焦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写出了等待吃锅巴时的兴奋和急切之情。
(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夹”“放”“端”“倾倒”这几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外爷外婆做锅巴的流程娴熟流畅,表达了锅巴的美味可口以及“我”对锅巴的喜爱。或:通过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共同参与,写出了外爷家所做锅巴的美味可口以及“我”对锅巴的喜爱。
3.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充实;表明了锅巴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深受大众喜爱的美食;突出文章中心,为抒发作者对家乡锅巴的喜爱之情蓄势。
4.不能删除。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格炸啊”是乡言,结尾再次感叹,升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外爷外婆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