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单元首页
★理想与信念。本单元主要由《古诗三首》(《马师》《石灰吟》《竹石》)《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的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人物的品质,往往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看看他具体说了什么话,做了哪些事,通过分析他的言行就能判断出他的品质。
本单元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心愿,并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李贺,字长吉,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 ”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
4、金络(luò)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龙头,象征马受重用。
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地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功立业呢?
《马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诗人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马诗》是李贺创作的组诗,一共有二十三首,本课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我还知道第四首。
于谦:(1398-1457)明朝爱国诗人。他的诗不事雕琢,朴实遒劲的诗风中贯穿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千锤(chuí)万凿(záo) 烈(liè)火 焚(fén)烧
【凿】要注意下边的里面是“(图1)”,不要写成“羊”。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炼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咏叹石灰不怕磨难、清白在世的形象,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竹石”是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郑夑(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为“扬洲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竹子深深地屹立在青山之中一点也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我明白诗人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坚韧执着品格的同时,寄寓自己正直、刚正不阿的骨气。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的某种精神或某种品格。采用托物言志写法的前提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这三首古诗所描写的事物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马诗》借马抒发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志向;《石灰吟》和《竹石》都表现了诗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坚定信念。
点拨:三首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注意体会其中隐含的诗人的志向。背诵可以在理解诗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默写《竹石》时,注意正确书写“磨”“劲”“尔”等字。
参考答案: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功立业呢?
参考答案: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参考答案: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参考答案:《马诗》中,诗人抒发了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不论遭受多大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共同点: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或品质,表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收录《李大钊文集》。
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
字音:避免(bì ) 瞅了瞅(chǒu) 苦刑(xíng)
[满脸横肉] 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形容相貌凶恶。
1.除开头外,本文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回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全过程。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感情。
七、写法借鉴:前后照应,让文章上下相连、浑然一体。
所谓照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运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前后照应的内容在时间或事情发展的过程上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本文开头交代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写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突出了家人对“1927年4月28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记忆之深。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还有:
1.“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看他把书和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句1写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句2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使文章上下相连,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题目和内容相照应;②开头和结尾相照应;③情节与情节之间相照应。
朗读指导:本文是悼念性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描写李大钊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我对李大钊在被捕时从容不迫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狠残暴,但李大钊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3.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①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又慈祥的脸。
参考答案:“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的残酷折磨;“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从容不迫。
④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处变不惊。
4.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提示:查找资料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浏览、请教父母长辈,还可以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交流时要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交流的重点
是结合革命事迹,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彻(chè) 炊(chuī) 鼎(dǐng) 葬(zàng)
【鼎】字共有12画,第六笔是竖折折。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葬】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下面部分的撇和竖要出头。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论述,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具说服力。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于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第一句是中心句,总写“死的意义有不同”。后面三句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紧紧围绕“死的意义有不同”进行阐述。
首先,摆出文章或段落的中心;然后,紧紧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摆事实,讲道理。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参考答案: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只要批评得对,“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这四句话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
3.如何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红军过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草地气候非常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过草地是红军长征最艰难的行军,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本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付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颧(quán) 鬓(bìn) 稞(kē) 搪(táng)
敛(liǎn) 搀(chān) 掣(chè) 奄(yǎn)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感人故事。
经过——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想尽办法给他们弄吃的,自己却挨饿
结果——老班长壮烈牺牲,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怀念老班长。
1.如何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参考答案:这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鱼钩虽然长满红绣,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录了他为了战友而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闪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当“我”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是老班长为了救我们忍饥挨饿弄来的后,我不忍心自己喝鱼汤。“千斤重”是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反映了我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不忍心自己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1.老班长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不行啦。”(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
2.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
3.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根一根地摸。(表示说话中短暂的间隔 )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这句话是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清瘦、操劳、饱经风霜的特点。
①根据场合、对象、气氛等,提前快速打好“腹稿”,确定顺序。想想要说哪几点,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②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说话时,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吐字要清晰,要有礼貌。
“你好,子新,我是六年级(1)班班长诺溪,很高兴能够代表全班同学欢迎你加入我们这个班集体。希望你在这里能够愉快地学习,让我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在这次作文比赛中获奖,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没有她的谆谆教诲,我的作文不会获得如此好的成绩。我还要感谢父母、同学,是你们给了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动力。曾经的努力和现在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今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4.遇到电视台采访“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时,我会这样说
我认为小学生最好不要带手机去学校。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手机里的游戏、视频等容易吸引我们。听着课,还想着书包里的手机多好玩,这样怎能学好呢?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心愿是人内心深处扎根的愿望。写心愿类作文,就是要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具体写作时怎样做呢?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埋藏在自己心底的心愿。对于“心愿”而言,我们可以写有什么样的心愿,为什么有这个心愿,有这个心愿后对人物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可以写前两个方面,也可以写第一个和第三个,还可以三个方面都写。具体写哪些,得根据主题而定。
一位名家说过,文章质量的高低,三分技巧,七分选材,才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所写的心愿可大可小,可以是对自己的心愿,如有机会看看高山、草原、大海……好好学习,将来成为航天员、教师、医生……
2.也可以是对别人的心愿,如希望姐姐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可以和好朋友永远不分离……
3.还可以是对社会的心愿,如人们之间充满友爱,残疾人能得到更多关爱,科学家发明新药,治疗新型冠状肺炎,治疗癌症……
围绕话题,可选材料诸多,我们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讲的材料来写。
2.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可以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创作诗歌等。
3.用上好词佳句,根据不同的情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依据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描写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心愿就像海上灯塔,指引人们前进的航向;心愿就像海上的巨浪,推动着人们向前的步伐;心愿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帮助你开启智慧之门;心愿是你努力的方向,是你奋斗的目标!
我的心愿是当一名教师。记得刚入学时,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但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现在,我已经能看懂《水浒传》这类名著了!每当我看到老师在讲台讲课时,我就会想象我在讲台上讲课的模样。我想当老师的心愿就像一粒种子迅速萌发,在我心里开花结果。
悄悄告诉你,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天天努力学习,像一棵小树苗贪婪地吮吸着老师浇灌的知识甘露。有时考砸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争取下次打个漂亮仗。每次,当我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时,总有个神奇的力量驱使我赶快认真听讲——那就是我想当教师的心愿,于是,我开始认真听课、做笔记,我深知:只有努力学习,我的愿望才能实现。夜晚,我常常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教师,一个多么令我向往的职业呀!
我想当教师,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为孩子们描绘梦想;我想当教师,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给孩子们灵感;我想当教师,是因为我想让知识遍布大地,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快!
人没有目标不能前进,正如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能行使;人没有理想不能向上,正如小鸟没有双翅,不能飞翔。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美好心愿而努力奋斗吧!
点评: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愿”比作“灯塔”“巨浪”“钥匙”,说明心愿有引领和指导作用。运用排比引出自己的心愿,文辞优美。“我”的心愿就是当一名教师。“做梦时也在想”, 写出了自己渴望实现心愿的迫切程度。文章紧扣主题,中心突出,语言流畅,段落安排合理,文中的排比段落增添了文采,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指导教师:杨翠仙)
点拨:好文章讲究“豹头凤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法,在开头直接写事情的结尾。“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塑造一种悲哀、怀念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急切地想知道集体的情况,产生读下去的冲动。《藏戏》则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先声夺人,既激发读者思考,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藏戏的赞美之情;《草原》则采用写景式开头,从自己初次看到草原的景色和感受入手,表达了看到草原后的欣喜之情。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与开头遥遥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突出“我”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记在心,让读者感受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那个星期天》采用的是景物烘托、情景合一的结尾方式,“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塑造一种伤感而凄凉的气氛,渲染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令读者回味无穷;《腊八粥》则采用了自然收束、
水到渠成的结尾方式,在结尾描写八儿一家吃腊八粥后的场景,温馨,令人难以忘怀。
(3)引用式结尾。文章究竟采用怎样的开头和结尾,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
(一)读下面的古诗,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1、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选自郑燮的《竹石》,赋予了竹百折不挠、坚忍顽强的高贵品质。
2、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选自王冕的《墨梅》,赋予了梅花不向世俗献媚、高风亮节的品格。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的《赠刘景文》赞美了菊花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
春蚕:如唐朝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了春蚕无私奉献的精神。
蜜蜂:如唐朝钱起《蜜脾咏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了蜜蜂勤劳的品质。
三、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参考答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折磨,脸“平静”“慈祥”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顽强,对亲人充满爱。如果删去,就不能很好地突显人物坚强、慈祥的形象。
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参考答案:“扁鼻子”、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像鹰的爪子”,这些描写极力地表现出日本军官从内而外的丑陋,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憎恶。如果删去这些描写,就不能突显人物的鲜明形象。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参考答案:这段外貌描写揭示了祥子相貌普通、可爱淳朴、身体健壮、出身平凡等特点。如果删去,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意思是:用心去栽花,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枯萎了;无心去插得柳枝,最终却是绿树成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事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意思是:树希望静静的待着,可是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亡故。告诉人们要及时赡养父母,不要等待。
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要想到那些贫穷的日子,而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劝诫人们要居安思危,注意节约。
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告诫人们要认真学习,亲身经历,多学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