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怀古 醉翁亭记 游琅琊山记(2022荆州)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琅琊山记 

宋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激,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志得意满的样子

B.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寄托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树林阴    (翳)遮盖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醉翁意不在酒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B.望之蔚然深秀者   野芳发幽香 

C.行休于树            杂然而前陈太守宴也 

D.醒能述文者        光先帝遗德 

8、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B.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

C.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D.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

9、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10、下面对《游琅琊山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B.作者记游的是历经元末战乱之后的琅琊山风景,故所见皆衰草凉烟、断壁残垣。

C.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D.选段以游踪为线,或远眺,或问路,或照清影,或赏题刻,或饮清泉,游兴颇浓。

11、用“/”给《游琅琊山记》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

6、A 

7、B 

8、C 

9、B 

10、A

11、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划对一处得1分)

1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