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中考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一卷通-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版

《2025届上海中考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一卷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 解题

1.题目为编者所加。题目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选自《                  》

二 作者及其相关文常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         时期思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         ,字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         ”学说。提出“         ”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即“         ”,都具有仁义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         ”之称。著作有《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拓展:百家争鸣(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课内文章
儒家孔子《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孟子《孟子》《         》(六年级)
《         》(八年级)
《         》(八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荀子  
道家列子《列子》《                  》(六年级)
《                》(七年级)
《         》(八年级)
庄子《庄子》《         》(八年级)
墨家墨子《墨子》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 

三 词语注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         ,指         。畎亩,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                  。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         。举于士,                                    。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         。

7.饿其体肤:                  。

8.空乏其身:                  。空乏,         。

9.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 

10.动心忍性:                                    。

11.曾益:         。曾,         。 

12.恒过:                  。 

13.衡于虑:         。衡,         。

14.作:         。这里指         。

1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发,         。喻,         。 

16.入:指         。

17.法家拂士:法家,                  。拂士,                  。拂,                  。 

18.出:指         。

19.敌国:                   。敌,           。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四 译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                                                                                    

                                                                              。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

五 阅读指南

1.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文章采用摆事实(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人则无……国恒广):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写法上,第一段用       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先用六个“于”、五个“举”字,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            ”的观点;再用六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二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进而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在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而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顷刻间走向灭亡。这种            、            的写法,扩展、深化了论点的丰富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3.(安徽中考)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 真题训练(倒序)

2015年-2025年考情梳理

年份考察频次区域
2025届初三一模1杨浦区
2024届初三二模  
2024届初三一模  
2023届初三二模  
2023届初三一模2宝山区、青浦区、徐汇区
2022届初三二模  
2022届初三一模  
2021届初三二模  
2021届初三一模1青浦区
2020届初三二模1普陀区
2020届初三一模  
2019届初三二模  
2019届初三一模  
2018届初三二模  
2018届初三一模1青浦区
2017年初三二模  
2017年初三一模1闵行区
2016年初三二模  
2016年初三一模  
2015届初三二模  
2015届初三一模  

2023届初三一模宝山区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9题(23分)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勾践卧薪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注释】①选自《史记》,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②苦身焦思: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③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兵围会稽,勾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

5.【甲】【乙】【丙】三部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乙】【甲】【丙】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傅说于版筑之间(     )     (2)身自耕(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三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了人生中的“难”:(8分)

(1)【甲】诗中,诗人最初面对“难”时的行为表现是“□□□□”;

(2)【乙】文中,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在经历了“难”之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因为这些“难”对于他们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丙】文中,勾践面对“难”的行为表现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语来概括。

9.三篇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各有侧重。(6分)

【甲】诗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届初三一模青浦区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9题(24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马后闻得元府库输其货宝至京师,问太祖曰:“元府库何物?”太祖曰:“宝货耳。”后曰:“元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宝,抑帝王自有宝也。”太祖曰:“皇后有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后曰:“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荡心鸩毒,诚哉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注释】①马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②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③鸩毒:毒酒。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6.【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填姓名)。(2分)

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元府库何物(        )          (2)珠玉荡心鸩毒(        )

8.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货物财宝不是宝贝,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B.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C.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D.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9.【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人才”的话题。【甲】文第①段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②段中“____________”。(6分)

10.【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回答)。(9分)

2023届初三一模徐汇区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5—9题(2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秦欲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和氏璧、随侯珠,是春秋时期的珍宝。

5.【甲】文的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以下(    )项也是他的作品,收录于教材中。(4分)

A.《北冥有鱼》      B.《记承天寺夜游》      C.《醉翁亭记》      D.《富贵不能淫》

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曾其所不能(        )          (2)秦欲楚(        )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以上两段选文都探讨了治国理念。【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中楚王认为国之宝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昭奚恤认为是_____________;“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9分)

9.以下对昭奚恤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政治远见          B.洁身自好          C.有高远志向          D.智勇双全

2021年初三一模【青浦区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甲】文选自于儒家经典《             》;【乙】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

【甲】文借他们揭示                     的道理;【乙】诗借历史人物的典故体现诗人                

                 的情感。(5分)

9.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希望君王了解国家应如何培养人才。

B.【甲】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C.【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D.【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焦虑急迫的心理。

2020年初三二模【普陀区】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 6-9 题(1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8.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前两句作者哀叹自己身世坎坷,自怨自艾。 

B.甲诗表现诗人誓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 

C.乙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观点“生于忧患”。 

D.甲诗与乙文同样都是作者用以抒发心志的作品。 

9.乙文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这六人的共同特点是                                          ,作者列举事例的目的是                                          。(4分) 

2018年初三一模【青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9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本文选自_____家的经典著作《_________》。(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第③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D.第④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2017年初三一模【闵行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本文选自《            》,它与《           》、《大学》和《中庸》并称为“四书”。(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②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第①②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

C.第③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

七 演练场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然。”

【注释】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      )    (2)皆反其故何也  (      )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而后作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2分)

此非臣下之过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干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干忧患死干安乐》)

【乙】宋照公出亡,至干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日:‘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鄙   鄙:__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卒: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图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余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密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乞: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_____  (2)劳其筋骨  劳:________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  (4)非徒愈病  徒: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