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常识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

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蛾眉”指女子。

C.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D.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吉檀迦利》《致大海》等。

【答案】

C    《诗经》是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瀚海”是沙漠;《吉檀迦利》作者是泰戈尔。

 

【2023黑龙江绥化】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语法知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

B.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均选自《列子》,《列子》中还有很多寓言,如“九方皋相马”“穿井得一人”“歧路亡羊”等。

C.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这是一个选择复句。

D. “前仆后继”“侃侃而谈”“心有灵犀”“活得精彩”这四个短语类型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

【答案】B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

 

【2023山东枣庄】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指古代立春后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B.“未果,寻病终”中的“寻”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另外还有“少时”“俄而”“已而”“俄顷”等。

C.“而立”“不惑”“古稀”这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分别指“30岁”“40岁”“50岁”。

D.“一食或尽粟一石”“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点的“石”“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答案】C

 

【2023新疆乌鲁木齐】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议论,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分国编次。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作品文字通俗朴素。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茶馆》,话剧《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典范的说理文章,作者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常见的谦辞有“家父”“见教”,敬辞有”“令尊”“劳驾”等。

【答案】D

 

【2023贵州省】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选自《陶庵梦忆》。

B. 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人。

C.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女神》《星空》等。

D. 马克•吐温是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答案】D

 

【2023四川广安】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C. 在杜甫的《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用只和老翁告别的场景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D. 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答案】A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2023四川凉山州】

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C.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雨果,法国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

B  《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2023四川南充】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律诗,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B.《红楼梦》,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是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

D.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在4月 4、5 或6日。民间习惯在清明祭祖和扫墓。

 

【答案】C

 

【2023湖北黄冈】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热烈粗犷”“构思巧妙”“出现故障”“密得不透气”“生日礼物”几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相同。

B.“困在山洞里的那个老人艰难地吃下了最后一块饼干”句中“困在山洞里”是定语。

C.《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D.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一般来说,律诗三、四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同押一个韵,限平声韵。

【答案】D

 

【2023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黄河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分别是光未然、舒婷。

B. 《木兰诗》《卖炭翁》《十五从军征》都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C.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 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答案】B

 

【2023湖南衡阳】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周敦顾,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的作品《爱莲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莲花的赞美,来表达洁身自爱的人生追求。

C.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表述,颇有特色。如用“黄发垂髫”来借指老人和小孩;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女子十五岁为“及笄”。

D.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窗口。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新闻注重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答案】

A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体通史。

 

【2023湖南邵阳】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端午节到了,人们通过插艾叶、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重温传统习俗。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寒舍”“惠存”都是谦辞,“赐教”“垂问”都是敬辞。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黄发”用来指老人,“垂髫”用来指小孩。

D.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雍容华美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轻柔灵秀的越剧、活泼风趣的川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等。

【答案】B

 

【2023湖南长沙】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以下知识卡片做出的分析或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标题

作者/朝代

游历地点

创作背景

情感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小石潭

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

从“心乐之”到“悄怆幽邃”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琅琊山

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承天寺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既有赏月的闲适,也有被贬的落寞悲凉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记述旅途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记录风土人情等。

B.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韩愈、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仕途都比较坎坷,都有被贬的经历,以上三篇文章都是在被贬期间写的。

D.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都会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

【答案】D

 

【2023株洲】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三百首》原是为儿童学诗而编的“家塾课本”,选篇精当,雅俗共赏。

B. 早期长篇小说如《红楼梦》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直到《水浒传》才完全改变。

C. 《儒林外史》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了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D.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