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
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6.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
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7.“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8.“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9.“……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0.结尾段有何深意?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