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谈谈孤独三重境界

文/龚翠华

《孤独之旅》是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读类节选小说。主人公杜小康家境突然变故后失学并随父亲远离家乡风餐露宿去放鸭,最终历经风雨长大成熟了。这段孤独之旅成为他刻骨铭心的精神财富。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一开头并不好。
一、情绪孤独难耐

1.对未来茫然。当杜小康随着父亲来到“陌生的天空”、“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时,当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时,当“无一户人家”“船舱的小泥炉是唯一的炊烟”时,他的内心一片茫茫: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2.对当下害怕。杜小康到达的芦荡像万重大山围住小船,永远也逃不走了,他感动莫名的害怕。即使父亲告诉他,这里有卢雁窝、卢雁蛋、兔子、甚至还有萤火虫、水鸟,也不能消除杜小康无以言喻的害怕。
3.对现世恐慌。因为恐惧,无法镇定,慌乱成了杜小康情欲世界里无法排闼的情绪,所以紧挨并不亲近的父亲,夜不能寐。
二、言语交流障碍

1.无人交流。杜小康的同行者父亲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严肃,不苟言笑,甚至连起码的安慰都没有。文中写道“父亲杜雍和沉着脸,对杜小康的哭腔请求置之不理”。
2.无法交流。文中说,“他和父亲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言语被大量的省略,只有在夜里梦中才会有“我要回家”的诉求。小康的交流对于父亲真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杜小康一直在说,想说,但父亲根本不听,或不愿听,或根本听不懂。他们被家庭变故隔阂了,各自生活在内心悲喜里,没法儿交流,没交流的欲望与话题。言语从此省略,惟余孤独。这是起初杜小康无法接受的现实。
三、风雨袭击无奈

1.暴风雨里追鸭。当暴风雨歇斯底里,仿佛世界末日到来,杜小康带着自己责任,在轰隆隆的雷声中朝一股鸭子追去。连钻心的疼痛都已经忘却,世界里只剩下鸭子。他开始忘却,忘却自己,忘却父亲,忘却害怕,忘却要命的孤独。
2.与鸭通宿酣眠。天黑了,小康终于追到那一拨鸭子,却在芦荡里失去了方向失去父亲失去了他们临时窝棚,他迷路了,累极了,困极了,饿极了。但杜小康望望明亮天空,哭了,并不是悲哀;又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嚼了,身在异乡想起母亲,又不哭了;坦然地把脸埋进鸭子蓬松的羽毛睡得真踏实,连第二天找到他的父亲居然没能叫醒他。
这些都是杜小康孤独之旅的心路发展历程,倘若只有这些杜小康是没有办法长大成熟的。杜小康历经暴风雨现实,除了顺应接受还要自寻其乐。从想哭到不哭,从流血不流泪,他的孤独之旅才开始真正突围。
他发现,他兴奋,他享受——
鸭在长大,羽毛变得鲜亮,稠密;公鸭们变得漂亮,颜色各异,闪闪发光,关键是母鸭们下蛋了,白色,温热;更为关键的是父亲杜雍和嘴里不住地说话:下蛋了,下蛋了……
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我发现孤独心路也是有境界的,我以为是三重。
借用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的一句话,“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杜小康在起头的孤独之旅中,他一直恐慌、害怕,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所以他没法儿成为他自己,只能随流飘荡,顺从父亲,该干啥就干啥,他的孤独之旅那时没真正开始。
这一段孤独之旅让我想起画家梵高。
这个明朗单纯、心怀热望理想主义者,被残酷现实一路磨砺,变成一无所成的落魄。为了画画,他可以把物欲降到最低;可以住在老鼠横行的破屋子里;邋遢到一件内衣穿成破抹布;还要经常饿肚子,忍受严重胃病疼痛;才中年一口牙齿全掉物欲孤独。精神上,他的画总卖不掉没法自我谋生;他的爱情总是失败告终,身心俱疲;他的朋友总是离他而去,留下孤独。就是这样的沮丧落魄、绝望悲观至自绝人生,他一直坚守着,在孤独中永葆本心,抗拒孤独,用画画宣泄自己生命。此乃孤独之第一重境界。
孤独之第二重境界,借用柏拉图《会饮篇》中所说,“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因为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文中杜小康即便与父亲朝夕相处,但是他们心灵永远无法完成对话。亦如托尔斯泰,一辈子都没法完成与自己心灵一体对话交融,最终孤独出走——
他垂垂老矣时,写了一封给俄国沙皇的信。信中称沙皇为“亲爱的兄弟”,写道:“我决定放弃自己爵位,我决定放弃自己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当他把信寄出后,仅收了几件衣服,拎着简单的包袱,出走。最终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无人知。
我深以为这是托尔斯泰最了不起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道德不安感。他,一辈子不忘初心,孤独出走,与己与世决绝,这才是他最伟大作品。
孤独的第三重境界,借用英国赫胥黎的表述,“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在我们身边,追逐真心,直面孤独的,大有人在。
秋瑾,为着理想,独自前往日本开阔眼界,认识徐锡麟等一批优秀留学生后,意识到丈夫与自己思想的分道扬镳,果敢选择离婚,再后来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使她义无反顾,英勇赴死,完成生命理想中的“我”。秋瑾是在一个又一个孤独中成为真正她自己。
居里夫人,为着镭不分白昼酷暑严冬在沥青渣中淬炼;邓稼先,为着原子弹氢弹坚韧值守荒漠;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提取青蒿素……哪一个不是孤独开创一个个全新领域?!
他们的孤独,是幸福而充盈的,此乃孤独之最高境界。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