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江南的春天,农民忙着春耕,乃是年年习见的景象。诗人不实写景色,而以“草儿”为题,这就另有一番意味。牛食草耕地,生产出供给人食用的稻粱菽麦。牛在为了人类的生存而耕耘的景况又是怎样的呢?“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诗以这两句开头,使人感到牛的辛苦拉犁,可怜而又悲壮:生存的欲望在前,人的威逼在后;草儿对它是一种引诱,鞭儿对它是一种威胁,它拉着沉重的犁,喘吁吁地“眙着白眼,拖水带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它走得动得走,走不动也得走,在后面挥着鞭儿赶它的人,只是叫着:“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甚至不准它叹一口气:“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动物世界中,牛是最能负重、最忠厚老实的动物。牛是农民的好帮手,它在人的世界里的境遇却是如此!
诗中所写,仅是为牛而悲叹吗?不,诗人其实倒是在为那挥着鞭儿赶牛的人而悲叹。中国的农民,他们是人的世界里的牛,牛的形象就是农民的形象,牛的境遇和命运,也是中国农民的境遇和命运。他们一年到头只是艰辛地劳作,吃的是“草”,得到的是“鞭子”的抽打。一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农民就那样“担着犁鸢,眙着白眼,带水拖泥”,在中国广漠的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动着、生活着。《草儿》用语虽简,表现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从文字表面所见到的春耕场景。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中,关心农民疾苦并在诗中有所表现的,不乏其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都留下了一些名篇。康白情的诗不像刘大白那样,诗笔已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他只是客观地观察,抒发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作诗来说,这种“悲天悯人”又可能是作为他的一种审美追求而表现出来的。《草儿》也的确带有“触物比类,宣其性情”的意思,可让读者从“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联想到那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这首《草儿》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不过他不是用李金发式的神秘象征,而是在可以直观的形象性描写之后隐含另一种意义,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性,合乎中国传统的那种“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象征,有点类似《诗经》中《硕鼠》之类的艺术表现。(陈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