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最美诵读与诗歌故事 陆游——爱国之绝唱

登幽州台歌吟诵

同学们,很高兴来到最美诵读课堂,今天是我们的诗歌故事时间哦!南宋时期,由于朝廷腐败无能,祖国长期分裂,得不到统一,人民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严酷的现实,不少爱国诗人都写出了一些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如岳飞的《满江红》,林升的《题临安邸》等。爱国诗人陆游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那永不衰竭、激昂悲壮的歌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唱出了人民的愿望。

陆游(1125—1210),出身于一个有着丰厚文化传统和深厚爱国情怀的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让他从小就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壮志,他特别注意阅读兵书,壮志凌云:“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同时他还学习剑术:“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陆游《醉歌》)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又跟从大诗人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确定了他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和轩昂豪壮的气魄。

陆游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因为排名超过了大奸臣秦桧的孙子而遭到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功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收复失地,受到了主和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营生活。在军旅生活中,他竭尽全力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他多次亲赴前线去视察,由于他亲自感受到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这几年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晚年闲居山阴,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这位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他在感叹: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也是他的爱国诗的一大特征。

陆游非常同情中原失地的广大人民,也非常了解他们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渴望南宋王朝赶走侵略者,实现祖国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有收复之意,这就使诗人感到极大的悲愤,这些悲愤,都呈现他的诗作中,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在诗中疾呼:三万里长的黄河啊,奔腾不息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啊,高耸入云直插青天。中原失地的人民啊,却在胡人压迫下流干了眼泪,他们盼望朝廷来解救啊,盼了一年又一年。这是对渴望恢复的北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无比壮丽的祖国河山的热情歌颂,对南宋小朝廷贪图享乐的罪行的有力鞭挞。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一天,他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让儿子搀扶着吃力地坐起来,遥望北方,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震古烁今的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说罢,他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这个遗言,就是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示儿》。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一生都在热烈地期待着祖国的统一,直到临终之际,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内心的情感,但是,我们一读就可以从中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悲哀凄凉之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这一句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诗句的核心,“悲”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极大的渴望甚至语调的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何谓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祖国统一。表达临死的唯一愿望,仅仅是死后能得到“北定中原”的喜讯,坚定的信念、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刻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真可谓爱国诗歌的绝唱!

     同学们,今天的的诗歌故事就讲到这里啦,再见!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