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说到司马迁虽然受了宫刑,但是他仍然自负得很。当时我说,司马迁之所以自负,是因为其怀抱利器,有着卓越的才华与非凡的思想。其实,司马迁的自负之心的产生,除了其有可以自负的资本之外,也与孔子有着莫大的关系。诸位要想弄明白这一点,请先随我再次一起走进司马迁《史记自序》里面的一句话。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周易》,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公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死后五百年,又有孔子出来,重新整理中国的文化,但是,孔子逝世到如今又过了五百年。于是司马迁就想,同样是五百年,是不是时下也会出一个像周公和孔子一样的人物,出来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呢?紧接此想法,司马迁的心中立刻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梦想,内心激情澎湃的他竟自言自语了起来:“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小子何敢让焉——天命突显,我何学习一下伟大的孔子呢?我怎么能推辞这伟大的差事呢?一个当仁不让的司马迁立刻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由此,我们可不可以说,司马迁的这份当仁不让的思想,是下孔子的思想的熏陶下而产生的呢?不止于此,在《论语》中,我们也能找到相关的很直接的证明。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此则《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在“真假孔子事件”中标明自己的“天命”的故事。
关于这则故事,《史记·孔子世家》也有记载,下面就让我用《史记》里的这则故事来解释一下这则《论语》:孔子将要到陈国去讲学,经过匡地时,正好是一位叫做颜刻的人帮他驾车。刚一到达匡城强前,颜刻就突然说:“从前我进入过这个城,就是由那缺口进去的。”让孔子不明白的是,颜刻话音没落多久,就有一群匡地人把他的车子和学生们都给围了起来。这一围就是五天多。经过一番了解,孔子才得知,匡地人误以为他是曾经残害过匡人的阳货。那么他们为何以为孔子是阳货呢?原因有两点,其一,颜刻曾经是阳货的车夫,经常随阳货出入匡城;其二,这阳货的相貌竟然跟孔子的一样。如此巧合,真是让孔子百口莫辩。
孔子无法洗清自己,而匡人的围攻却越加激烈,孔子的弟子们都非常害怕,担心孔子会被匡人杀掉。为了安抚底子们的情绪,孔子连忙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周朝的礼乐文化衰败至今,但却没有断绝,因为它又在我孔子被体现了出来。上天如果真的要消灭周朝的礼乐文化,那么我这个后死的人,就不可能继承到这种文化,并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派我仲尼下来,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时下也只有我对于这种文化能够继承和发扬。上天不愿消灭这种文化,匡地人又怎能奈何得了我这个上天派下来的文化继承人呢?”
通过孔子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孔子认为对于周文化的继承、传播、发扬光大,就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呢?感觉到孔子认为自己就是为这种文化而生呢?感觉到这种文化不死,他仲尼就不死呢?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也远大抱负,他的信念是那么坚定,当仁不让地去践行他自认为的自己的“天命”。
在伟大的天命前面,勤奋而执著的孔子没有退缩,完成了上天赋予的使命;灾难深重的司马迁也没有退缩,顺利地完成了他在敏锐中觉察出来的伟大天命。司马迁真是善于学习孔子的精神思想啊,难道司马迁是孔子的超级粉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