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奇冤”

张黎明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他熟读兵法、治军严谨,擅长调兵遣将,军事才能实际上超过了诸葛亮。赤壁之战,他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打败了足智多谋、身经百战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为孙权能与曹、刘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是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

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将蜀汉作为正统来写,又由于将诸葛亮当成第一主角来精心塑造,因而为了突出诸葛亮高大上的形象,便有意将周瑜作为陪衬人物来写,于是便给周瑜虚构了不少重要的缺点,将他夸大成一个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的小人。当他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了自己,他便想方设法地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

演义对周瑜、诸葛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情节写得极为生动,这从小说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讲是十分成功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但若从历史的真实性方面来讲,周瑜与诸葛亮个人的争斗基本上是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艺术想象。因而一些人便认为,周瑜的形象在演义中完全被矮化乃至丑化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冤案”。 

虽然演义不能当史书来读,历史也不能与文学混为一谈,但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毕竟作者还是要在史实与虚构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三国演义》便是借用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其成为一部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小说。因而从文学与历史的比较角度,一方面看看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另一方面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从而把握历史与文学的契合点,对于我们理解周瑜这个艺术形象,仍然很有必要。

下面我们不妨从书中所写的周瑜与诸葛亮的几次交集入手,来看看演义中的周瑜同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有什么异同。

演义中所写的赤壁之战,前后八回文字,几乎全是诸葛亮的重头戏,处处反映他的神机妙算。由于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筑坛借东风等等,才最终成就了周瑜赤壁建功。 

周瑜本来是主战派,然而遇到诸葛亮时却似乎变成了投降派,是诸葛亮用激将法才让其打起精神,但也不过是为保小乔而出战。他特别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始终处心积虑地想要了诸葛亮的命,而诸葛亮巧施小计,不但一一化险为夷,还设计三气周瑜。

一气在赤壁大战后的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谁料却被诸葛亮抢先夺了去,让周瑜气得“金疮迸裂”;

二气是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将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自然被气得一塌糊涂;

三气指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周瑜就此被气死了。书中还渲染周瑜临死前,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总之,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从小说艺术构思的需要出发,对包括周瑜、鲁肃、张昭等东吴名士做了大量的贬低,不惜将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的龌龊小人。 

而在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各自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处于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外交才能。

但当时的诸葛亮年纪较轻,刚刚出山名声也不大,加之当时刘备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在于东吴,刘备处于从属地位,因而诸葛亮所能起到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而周瑜当时是吴军都督,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孙、刘联合形成后他又是联军统帅,赤壁之战是在他的直接指挥者下取得胜利的,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第一功臣。 

演义说周瑜气小量狭,嫉妒心强,实在是冤枉了他,《三国志》特别赞许他“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而不睦的原因又在于“(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但“(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较)”。

由此可见,周瑜心胸开阔,人品高尚,并非演义所写的那样小肚鸡肠。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周瑜与诸葛亮相比,其才能和地位是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在演义里,作者为了突出、陪衬诸葛亮,有意将周瑜作了一定的贬低和矮化,使他蒙受了“千古奇冤”。我们喜欢演义塑造的诸葛亮的光彩形象,只是不要忘记,历史上的周瑜,其实也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英才。

期待您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珍爱红楼梦。

原创文章,作者:beli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nwoxueyuwen.com/1809.html

(0)
上一篇 2019年12月18日
下一篇 2019年12月18日

相关推荐